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孔子的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2018-03-28 12:37书业网

篇一: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作者:姜丽 沈燕平 阮蓓怡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好看如画外,还要讲究用餐的氛围。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而孔子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饮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美食文化不用说,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水土,中国的文化积淀成就了中国的美食文化的璀璨。我觉得中国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存在。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它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修行的目的是“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人格”,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文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创造。契合于人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引领着社会生活,中国人找到了富有人文情怀的“饮食生活样式”。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饮食原则的美食家。 ;综观《论语》全文,“政”字出现四十一次,而“食”字也同样出现四十一次,民以食为天。比如《论语·乡党》中,“食殪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孔子对食品的要求很高,变质的食物不吃;超过一定时间不新鲜的不吃;这似乎有点像中国最早的食品卫生法。肉类分割不到位的不吃;市场上不放心的酒肉不吃;蘸料与食材不相配也不吃,孔子对菜肴的要求如此苛刻,足以说明孔子对菜肴出品的讲究。吃生鱼片没有芥末酱;祭神用的肉类没有姜,孔子是不会碰的。而且,孔子反对暴饮暴食,主张用餐时不讲话,细细品味,享受过程。围绕着饮食礼仪,孔子不但就饮食本身提出许多要求,还提出许多用餐礼仪和规矩,有的至今仍有借鉴之用。譬如:参加宴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主人用盛馔款待,为客者必起立致谢,以敬主人之亲馈。倘有好酒好菜时,应该谦让,请父母先吃,以示孝敬,这就是“有酒食,先生馔”。“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举行乡饮仪式结束后,要等持杖的老人都离席了,自己才能离席。孔子还说“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席不正,不坐”,座席摆得不正,不入坐等等。从上述孔子有关饮食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作为一名终生讲“礼仪”的老先生,在饮食生活上也一点都不马虎,处处都讲究吃有吃相,坐

有坐相,一切都要合乎礼仪。要求饮食卫生,健康饮食。讲究饮食艺术。注重礼仪礼。综上所述,说明孔子对饮食思想非常重视。

孔子还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

再说孔府宴。孔府是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有人说“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表现在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会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创造成了一种友善、礼貌、团结、共趣、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人们举杯相敬、让菜、劝菜,分享各自内心美好的事物,分担朋友内心的痛苦,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礼让而又相互尊重的美德。它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大团圆”的共性心态。其中也看出儒家文化的“礼数”,对国人的影响之深。我们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文化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的美感的需求即精神上的享乐和享受。

可见,一定的宴会内容搭配一定的宴会形式,高雅而又脱俗,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中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除了丰富的宴会形式外,在菜肴的制作方面更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拥有审美品位。讲究美感是中国烹饪的一大特色,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将中国水墨绘画元素、写意技法、诗词歌赋、陶瓷文化等美感元素以及盆景拼装技法相融于菜肴的制作和表现形式中,无论是萝卜,还是白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和无穷的诗意空间。以菜品为媒介让食者在色、香、味、形、滋、养、意的美食艺术与欣赏中完成着精神世界高度融合与完美的统一。反映出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注重情趣更好地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除了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还对饮食的品味方式、进餐的程序、娱乐的穿插也都有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同样增进了进餐的情趣。

让人们在齿颊留香中咀嚼着中国饮食文化。以生命的大视野来纵观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见其拥有者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时代不同了;境遇不同了;感受也不同了。但是孔子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直都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平常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有时候我们也许根本感受不到。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也生活在外国饮食,饮

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放下筷子,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子吃着西餐,享受外国美食,感受异国风情,体会外国的饮食文化。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时代怎么变,外界多种文化的冲击,我们依然会归于最初的习惯。

对于孔子,想到最多的就是他对于政治主张的观点,但对于中国饮食的影响,他的饮食观也不容忽视。要求饮食卫生,饮食健康讲究饮食艺术,注重餐桌礼仪,不仅中国古代存在,并在如今也同样存在。要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如今当代人也注重养身,注重健康搭配。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如何将菜做的好吃又健康是当代在孔子倡导的饮食观的基础上新的体现与开发。餐桌礼仪,从小我们学着拿筷子,不许在吃饭时大声喧哗,先请长辈上座,长辈动筷方可拿起筷子。这些简单的餐桌礼仪,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中国的合餐制,相比外国的分餐制,又显得更加温暖,给人回归热闹的感觉。这些也离不开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孔子的饮食观同时也是中国饮食观中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而新时代更应该发扬继承,给它注入新的力量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论语》 ;孔子诉 陈涛编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篇二: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浅析

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浅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璀璨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而孔子的思想精粹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之中,犹如甘露,浸润着文化的各个层次和阶段。孔子思想的精粹和中心思想,拓展于其思想的诸多方面,中华“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中,自然是孔子思想精华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由孔子思想核心而延展出的孔子饮食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正是我们穿越时空,以横纵两个坐标为视野的开拓点,对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的剖析与探讨。

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认为,人生的哲学,不在于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而在于实践“仁”的道德。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其中“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在饮食生活中,无论时至贫富,他都非常讲究饮食是否精细,当他做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时,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但他却不奢侈度日,依然讲究饮食的质量。其三,“食不语,寝不言”。孔子思想崇尚周礼,认为礼节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在进餐时更要有礼节的约束。其四,“唯酒无量,不及乱” 诚可知,孔子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在孔子饮食思想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被奉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

谈及孔子饮食思想,不得不提到的是发源于孔子故里的孔府菜肴,“孔府菜”正是其饮食思想的充分展现。孔府菜,是我国典型的官府菜。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调技法全面。它秉承了孔子食不厌精 ,烩不厌细的思想,素精饮馔。对菜肴的制作极为考究,要求不仅料精,细作,火候严格,注重口味,而且要巧于变换调剂,应时新鲜,以饱口福。可见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孔子主张饮食简朴追求平凡。讲究饮食精细但不奢侈,追求质朴平凡却不粗陋。 孔子很讲究饮食卫生。 孔子“五不食”思想中就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非常讲究饮食卫生。孔子还讲究饮食艺术。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即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都与中国饮食文化紧密相连,中国烹饪同样讲究菜品的原汁原味,追求烹饪的质朴平凡,顺应自然万物的生息规律:讲究菜品的艺术美,中和之美,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注重饮食过程中的理解讲究,阶级层次分明,礼数礼节鲜明。孔子饮食思想在点滴于细节中深刻的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并相互影响和渗透,并肩遨游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

对孔子饮食思想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剖析与探讨是我们深入历史,品读文化的一次历程,孔子饮食思想有丰富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孔府菜肴是孔子饮食思想在烹饪中的具体实践,丰富多彩的孔子饮食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传承至今。

篇三: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的饮食观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发表过论 述,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 容,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 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 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主张饮食简朴 孔子曾经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他并 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他追求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 “饭蔬食,饮水,其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 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 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 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 “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 讲究饮食卫生 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 而且阐述精辟, 见解独到。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如: “鱼馁而肉败不食。 ”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 肉都腐烂变质了,都不吃。 “色恶不食。 ”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 “臭恶不食。 ”色味不好, 不吃。 “失饪不食。 ”烹饪当有度、有节,实喻言行当有度、有节。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 之“礼”中,因而, “败” “馁” “色恶”及“臭恶” ,实指“无道” ,而“不食”体

现了“正 道”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在论语这样一 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讲到不食馁鱼、败肉,表层的含义,这仅仅是对食物质量的 要求,更为深刻的喻意是,孔子对周礼崩坏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不时 不食。 ”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肉虽多,不使 胜食气。 ”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肉太 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 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尾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 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 就可能患酸血病; 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 是危险。 “唯酒无量,不及乱。 ”其意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酒精度很低),但以不醉为 度。通过节酒,可以正

饮酒之“礼” ,进而也有利于道德品行的修养。 “沽酒、市脯不食。 ” 市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这当是从 卫生出发,与《礼记王制》所云“衣服饮食,不粥于市”可以互相印证。 “不撒姜食,不 多食。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 饮食。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雅洁卫生,而且能及 早进入梦乡, 自然这也是符合卫生原则的。 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 而且讲究饮食艺术。 《论 语乡党》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 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 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它体 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孔子是位杰出的思想家, 也是一 位著名的美食家。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就其严格程度而言,并不亚于他对人的道德修养 的要求。 注重礼仪礼教 孔子论饮食,多与祭祀有关。 《论语乡党》云: “祭于公,不宿肉,祭 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要当天吃完,不能留到次日。 家中祭祀用过的肉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 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此“礼”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 等级制度。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 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以示感谢。 又《论语述而》云: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 没有吃饱过。 因为服丧者不会饱食, 办丧事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 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多方面,并为我国的 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却一生?j?j惶惶,奔走列国,有 时候不免忍饥挨饿, 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 但是他的后裔,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 被封为 “衍 圣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却真正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尊孔子饮食思想创 建的孔府菜,历经灶前桃李花开,已成为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独秀一枝。孔府菜是最典型、 级别最高的官府菜,它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艺高超、形象完美、盛器讲究、菜名典 雅、礼仪隆重的特点,这与古齐鲁“雅秀而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