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展开你自己的想象,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想象作文2018-12-20 04:13书业网

篇一: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的怀抱》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的怀抱

本组概述:

本组围绕“自然的怀抱”这一主题,安排了22篇文章,其中课文4篇,《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10篇。这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大多文章中,作者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极其充分地“人化”了。人和自然又融合在一起,那是一份人化后的自然,“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其中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围绕主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文章以“自然”为主题,形成了“读自然、说自然、写自然”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材料。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自然”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批注式阅读为主要方法,完成22篇文章的阅读。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

2、《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瑞雪》、《云海日出》、《迷人的夏季牧场》、《走向吊水岩》、《空山鸟语》、《黄昏》、《暴风雨》、《西湖的“绿“》;

3、《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鹿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杳杳寒山道》、《峨眉山月歌》、《小池》、《兰溪棹歌》、《山中杂诗》、《绿》、《秋景》。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朗读) 3、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与学习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习作) “两翼”目标

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文章10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 2、在批注式阅读中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7课时详案(以文带文课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索溪峪的“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丽景色的独特感受。

2、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西湖的“绿”》与《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绿》,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除了家乡,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谁来说说?(学生自由发言)2.师:哎呀,你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可是你们加起来也没有我去过的地方多。你们相信吗?老师世界各地都去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南沙群岛,迷人的张家界,水上城市威尼斯,牧场之国荷兰……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3.学生猜测。

4.师:呵呵,老师是通过读书去领略的,就是呀,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即使有了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钱呀。不过文章写得好,我们书读得好了,我们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叫“神游”。(板书)上课

一、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曹敬庄先生去“神游”我们湖南省的旅游胜地——张家界的索溪峪,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2.学生读题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二、默读课文,感悟“野”

1.边读边思考:“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 2.阅读分享

篇二:第一单元 亲近自然

备课时间()周星期()教出时间()周星期( )总()课时

第一单元 亲近自然

单元解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何其芳的《秋天》以及《古代诗歌四首》共五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这些名家个个都是写景的能手,他们不仅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点,而且还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写景,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多感官综合运用、融情于景等,以此增强景物描写的艺术表现力。在具体的写作手法运用上,这五篇文章各有千秋。《春》一文,作者选择最能代表春天生命力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为对象,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色彩缤纷的春景图。为了增强感染力,作者还善于调动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等多感官,把春风写得和悦动人,形神兼备。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等等,《济南的冬天》一文,或直接或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如“树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运用比喻,使得特征鲜明,如在眼前。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写出了济南雪景的秀美。《雨的四季》一文,抓住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化无形为有形,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秋天》一文,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场景,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营造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古代诗歌四首》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述之中,将情思附着于景物,让景语成情语。

因此,在这个以写景为主的单元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跟课文学写作。我们可以向《春》学习“抓住特征 描写景物”,向《济南的冬天》学习“巧用拟人 活化景物”,向《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融情于景 使景生情”。接下来,以具体课例引向写作。

巧用拟人 活化景物

一、经典回放 写作选点

【经典回放】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所属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

【写作选点】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摹景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凸显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体现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由衷地喜爱和赞美。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时,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借以表现景物的情状神韵。如描写济南的环境“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用一个“放”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呵护与宠爱,字里行间充满温情。再如写薄雪,作者用“好像忽然害了羞”写出夕阳照耀下薄雪的羞涩情态。在描写水时,作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描绘出济南冬天水的温暖和富有情意的特点。作者巧用拟人,不仅生动细腻地描摹了济南冬天的景物,而且字里行间更是满含着作者内心对济南的无限情意。

二、选点击破 笔法指津

【选点击破】

什么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呢?

拟人,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非生物拟人化。例如: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以上例句,把“波浪”“小村庄”“雪”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2.生物拟人化。例如: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以上例句,把“油蛉”“蟋蟀”“鸟儿”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3.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①秋天栖息在渔船里(何其芳《秋天》)②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以上例句,把“秋天”“资本”这些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笔法指津】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内心产生共鸣。

那么,怎样运用拟人写活笔下的景物呢?

1.分析事物,寻找特性,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动作、思想情感。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①让事物具有人的称谓。例如:春姑娘穿着彩衣,身批彩带,带着明媚的阳光、艳丽的花朵,翩翩舞到了人间。又如:当秋妈妈忙着为树木披上金装时,秋天到了。

②让事物具有人的动作。例如:《风雨》中“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将葡萄蔓赋予“攀附”“松”“屈蜷”等人的动作。

③让事物具有人的语言。例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④让事物具有人的心理。例如: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⑤让事物具有人的情态和性格。例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⑥让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情感。例如:《行道树》中“立在城市的灰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展开你自己的想象,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2.合理想象,生动用词,巧加修饰,写活景物。

将所写事物比拟成人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发挥想象,生动用词,巧加修饰,才能活化景物。如“青蛙从洞里爬出来”这句话,如果只是将“爬”简单地转换成“走”或“跑”,虽然这也是拟人,但这样的句子描述僵硬,缺乏活力与情趣。如果能添加有关神态或心理活动,并加以巧妙的修饰,句子则更加有趣。如“青蛙唉声叹气地从洞里走出来”,“青蛙从洞里慢悠悠地踱出来”,“青蛙听到春风的呼唤狐疑地地从洞里探出头来”等等。通过这样的修饰,青蛙的神态活灵活现。

三、写作演练 佳作评点

【写作演练一】

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处(或一种)景物,字数200字左右。

【写作演练二】

草长莺飞的春,阳光绚烂的夏,天高云淡的秋,雪花纷飞的冬,色彩斑斓的四季给你遐想,让你向往。请以“ ,我最喜欢的季节”为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四、写作支援 名作赏读

【写作支援】

很多大家擅长运用拟人手法来描摹景物,推荐阅读以下名句名段:

1.非生物拟人化:

①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④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2.生物拟人化:

①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②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

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3.抽象概念拟人化:

①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②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名作赏读】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篇三:六年级上册

第一组说明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

1 山中访友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

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a”,“蕴”的下面不是“温”。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片段二

人树相融感受情境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