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丁玲的故事读后感

亲情故事2019-01-09 03:54书业网

篇一: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很喜欢《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几个朋友都觉得它又枯燥又纠结,神经兮兮。而我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还是另一个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 莎菲是个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代表。个性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而我仿佛也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

待下一秒的爆发。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法轮回。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许是虚构的人物。全篇采用日记体裁,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在养病期间的内心独白,和以女性的视角看得的人间百态。主人公是莎菲,围绕在莎菲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衬托出其的抑郁,纠结的形象。 忧与爱交错的重现,交杂着内心的求知欲。在一个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先进思想的文人总喜欢安静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热闹中升华。莎菲的体弱多病更让她觉得性情烦躁,即使有苇弟,有朋友的时时家访,也觉得事事不顺。孤僻的闷常常笼罩在心头,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性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头,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个真诚的女人,她爱她的朋友毓芳和云霖,也在乎童年时关系最好的朋(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丁玲的故事读后感)友,以至于每每见到与其极其相似的剑如,她也会那么介意当初为何不回应她寄出的八封长信。她气得只想哭却纵声而笑,她痛恨过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她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却又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 莎菲是一个内敛的女人,她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要着那样东西,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地让他自己送来。”她是个聪明的女人,懂得矜持却又会取巧,以至于终究等来爱人的真心表白。可却因为她内心的高尚,她鄙弃凌吉士内心

的世俗,单单只是一副好皮囊也不能使她失去本有的纯洁与真实,她终究还是推开了他。 分析莎菲的形象,一个对爱情具有憧憬般的妙龄女子。()在文章一开始就显示的十分突出,“但我却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得我太远。”无论是住店的旅客的唤叫,还是电话旁的喧闹对语,加之语言的渲染,写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蔑视周围的低俗,痛恨落后的低潮。又极力追求新的事物。在给剑如写了八封信都杳无音讯之后就像遭到了不可原谅的待遇,就不理会剑如,尴尬的碰面场面却故作陌生,最终内心的蛊惑受不住虚情假意的掩饰,独自离开。可见莎菲的孤独与任性。 本想以胜利者的姿态获得爱情的莎菲,其实在推脱和阻挠中,早就失去了自我,那么波澜的内心,那样起伏着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情爱的唾弃。莎菲的遭遇显示人性的莫测,塑造性格的典型性。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子总是不盲目的,忧心忡忡的表现更加觉得自己觉得这个世界的灰色。她激起我内心的波澜,让我自觉能感到,我便是莎菲,虽然我身体健康,但我同她一样内心矛盾。 莎菲的日记让我们初次看到了女性隐蔽的情爱观,也反映出现代背井离乡、来到都市闯荡的女性内心的苦闷、矛盾,精神的孤独和迷惘。莎菲的心路历程激荡而热烈,狂热而赤诚,但是到最后,却只留给读者一个不可知的结局,莎菲的未来会怎样还待我们自己去实现。

篇二:读作家丁玲有感

好早时,在书市上买了一本《丁玲作品集》,但一直未顾上看,这几天无事,抽空看完了。集中选有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以及《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母亲》《阿毛姑娘》等十七部长、中、短篇。通过此次阅读,再加上以前读过的《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从夜晚到天亮》等小说,基本上丁玲的主要作品我都读过了。说实在的,丁玲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不要说80、90后们,就是对于我,也都不太具有吸引力了(这也是为什么书买来却长久未读的原因),但它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

丁玲可以说是一生坎坷。早年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出手就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幽禁三年。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丁玲在当时也算世界知名作家,那时陕北的文化人还很少。丁玲到陕北,受到欢迎。连伟大领袖都曾写诗赞曰:“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但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因杂文《三八节有感》遭批,还是伟大领袖说了一句:“丁玲同王实味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才得以过关(王后被冤杀)。新中国成

立后,丁玲曾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好景不长,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晚年的丁玲被骂成“左”,丁玲晚年曾说道:“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

我个人认为,丁玲的遭遇还是文人相轻的结果,卖力、起劲批丁玲的许多是文人。文人相轻既不稀奇也不可怕,但一和政治、权力结合就变味了,能量也就更大了。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作有《丁玲文集》五卷。

篇三:读作家丁玲作品有感

读作家丁玲作品有感

对于我来说丁玲的作品是陌生的,因为从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来说对现代的文学关注甚少,但是近10天的阅读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一个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或者说近乎于畸形的年代,一位女作家将她对世事的思考和内心所受到的震荡用平实的文字面写下来,充分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美好传统。

首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开始感觉很混沌,没有头绪。看了一部分之后越发感觉贞贞的伟大之处是不外露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德。她的肉体和精神都肩负着与同龄人不相匹配的压力,但是她依然用乐观和坚强的革命者的态度去面对已经到来的“新生活”。作者的笔锋非常细腻,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得出这个小姑娘的革命者的觉悟,他痛恨敌人的同时也对村子里的人们的愚昧无知产生厌恶,即使是解放区人们的思想依然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新潮流。同时这也是作者所叹息的所在,他同情贞贞,更对村子里面的人的思想深深的无奈,但是她也没有办法, 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一个年轻的女革命者。构成贞贞悲剧的因素不仅仅是日本人,也是他身边的亲人造成的。爱她的人不能给她勇气的依靠,亲人又不能给她精神的理解,这样的精神痛苦比日本的凌辱更加巨大。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贞贞这么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被村民看作是“慰安妇”的女子,当作女神一般地加以美化,在她身上有着抗日前线革命女性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寻找女性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拼搏精神。本人认为这是当代女性应当持有的生存精神气质。

其次来说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从文体上来说是日记体裁的小说,对问题的进展交代一步步的深入,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主人公既为凌吉士的某些东西深深吸引,又在为他的某些东西而苦恼。我的感受就是,丁玲的作品似乎是若隐若现的感觉,找不到开端也找不到明确的结尾,给读者深刻的想象空间,虽然从个人角度不喜欢五四时候的表达方式,三但是也正是用这种风格打动了那个时代的读者的心,也体现了作者本身一种潜在的心理意识。

最后来谈谈《在医院中》。读了第一遍没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似乎隐含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达不到完全理解的水平。之后又仔细阅读了一遍发现陆萍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儿,但是他的敏锐洞察力和心思已经很成熟了,不像那个时代这个年纪的女孩儿了,她的观察和第一感知都比较准确。她对初次见面的人在短时间内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和把握:指导员黄守荣,“一副八路军里青年队队长的神气,很谨慎,很爱说话,衣服穿得整齐,表现一股很朴直很幼稚的热情,有点羞涩,却又企图装得大方”。 产科主任王梭华给了她很好的印象,可是她却看穿了他的虚伪:“这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中年男子,……时时保持住一种事务上的心满意足。虽说她看得出他只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所惯有的虚伪的应付,然而却有精神,对工作热情”。 陆萍知道如何对待他,如何与他相处:“她并不喜欢这种人,也不需要这种人做朋友,可是在工作上却乐意和这种人合作”。等等描写都可以看出她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了丁玲自身的经历之后发现,路平这一形象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同样充满了矛盾性。假借一个初来乍到的少女的眼光来叙述整个故事,实际上则是作者对延安认识深化之后,提炼升华自己生活感受的作品。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