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饮食礼仪的功能

饮食礼仪2018-04-17 18:19书业网

篇一:饮食礼仪

中西文化差异之

饮食礼仪

10级生物系(2)班 叶毅 10410802047

摘要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饮食是任何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而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 饮食文化、饮食礼仪、餐饮习惯

引言 饮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受各地、各民族的宗教、历史、政治、经济的影响,因而各地、各民族的饮食礼仪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了解各种不同的饮食礼仪,对于新世纪“地球村”的居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如下:

一、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涩及人类饮食发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世界上的饮食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物产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风格。世界菜系的分类,大致可为三大菜系: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助烦下咽,因此菜就越做越精妙绝伦。这样就衍生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如下:一是中国烹饪技术发达;二是中国人的食谱广泛,凡能够食者皆食,毫不禁忌;三是菜肴流派众多,如鲁、川、?W、闽、苏、浙、湘、徽等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各具风韵;四是中国人将“食”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二、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饮食重科学,重“以人为本”。重科学既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果和食品的成分。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饭的意、色、形,追求色、香、味,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很少

考虑到饭菜的营养性。因此,中西饮食观念不同,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的是同样的,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另外,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个才,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烹调特别强调随意和创新。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导致了中国菜谱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数十种、十数种菜肴。

正如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异议。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调和的最终结果要美味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味来调和烹制。中国菜历来将烹与调和为一体。

西方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蒸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粉、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三、 中外饮食礼仪文化比较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方面的秩序和规范,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着“礼”。饮食礼仪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思想、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地域文化等等有密切的联系。为使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动为准则。

(一) 共食制与分餐制

在中国,吃饭时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特别是用圆桌,就是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采用此方式。

西方风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店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尤其是自助餐,讲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西式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所以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二) 座位座次的安排

中国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因为它代表着无数难以言说的意义。西方人对座位也很讲究,但讲究的内容却与中国大不相同。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最尊重的地位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席等。但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席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在西方,人们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中西方座次不同的讲究主要是不同的思想和社会风尚等造成的。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思想提倡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受此影响,中国古代还形成了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且中国长期以来农业为本,强调“家国同构”的关系,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则经验越丰富,便以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很早就形成了风尚(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便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利亚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的人,有高贵贞洁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重,被成为圣母。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骑士作为武士,不仅忠于君王、信仰上帝,还由敬爱圣母折射出对理想女性的精神爱恋,形成了忠诚、勇敢、高尚、文雅的骑士精神。此外,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而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更需要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做人,而人越老就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的社会风尚,人们常常不愿谈论年龄、害怕衰老。

时代在发展,交流在加速,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如现在的中餐以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外饮食礼仪文化将在碰撞

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从而被人们不断理解和借鉴、取长补短,使生活更加美丽多姿。

第二节中国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中国人尚礼,推崇“民以食为先”、“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时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是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

往来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座次礼

“排座次”,是整个中国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次的排位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席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边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红楼梦》描述贾府一次中秋赏月的宴饮活动,“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门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家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圆围住”。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我国古代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当时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常见的现代家庭宴饮,座次安排灵活,总是以尊敬老人、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匀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筷、匙几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手。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盘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桌子上。酱油、醋、辣油等佐料应一桌数份,并要备牙签和烟灰缸。宴请外宾时,还应预备好刀叉,供不会使用筷子者使用。

二、上菜礼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究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中就有着宴会食序的记载,先是饮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饭的程序和现在大致一样。在有十六种菜肴的宴会上,菜肴分别排成四行,每行四个。带骨的肴放在主位在左边,切的炖肉放在右边。饭食靠在食者左方,羹汤则放在右边。切细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些。姜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陈设干肉牛脯等,那就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时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应按照下述顺序:

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鱼尾朝向正主位。

现在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招待员托着菜盘逐一往每个人的食盘中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三 用筷礼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筷子”又称“箸《?》”,远在商代就有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高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各不相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竹筷、木筷,现在有塑料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事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联。因此,用筷子吃饭是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饮食中的大不敬。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低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这伙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时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漂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盘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盘上,就算是犯了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着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截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横筷礼是指将筷子横搁在碟盘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如果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现在用膳时,即使先吃好的人,也不立即收拾碗筷,等全桌用膳毕再一起收拾,可以说这是古代横筷礼仪的延续,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四 进食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有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在内进行的,如家庭、某一社会团体内进

篇二: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很多优良的、传统的饮食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饮食礼仪是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饮食活动中,已演变为包含在饮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光辉的思想结晶。

关键词:饮食礼仪文化继承发展

1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中国被誉为 “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以贯通的特点。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的涵盖面很广,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著,孔子又继续对食礼

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了[1]。

在古代用饭过程中,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类似的仪礼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2]。

2近现代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而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对外的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聚餐会饮也演变成了一幕幕的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2.1入座、用餐的宴会礼仪

应邀出席宴请活动,应听从主人安排。如果是宴会,进入宴会厅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座位,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可随意乱坐。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将双臂肘放在桌上。坐时脚应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随意伸出,影响别人。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3]。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果不够,可以再取,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膝上,餐后叠好放在盆子右边,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用过。餐巾可擦嘴不可擦汗[4]。

2.2点菜的饮食礼仪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要做到“三优四忌”。

三优是指优先考虑的菜肴有三类:

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四忌在于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5]。

2.3敬酒时的礼仪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6]。

总体说来,餐桌及宴会上的现代饮食礼仪可归结为: 众欢同乐,切忌私语;瞄准宾主,把握大局;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劝酒适度,切莫强求;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3发展中的现代饮食礼仪

3.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场合均有一些食礼食仪,有一些属于尊老爱幼、礼貌谦恭、热情和睦、讲究卫生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也有一些不够合理、健康的成分,如一些地区敬酒必须喝干的礼俗,对那些不胜酒力的人确实是勉为其难;一些地区男女不同席的礼俗,妇女不上正席的习俗,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仍然存在,有的需要改革,有的必须革除。

3.2内涵丰富,文化蕴意

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礼仪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礼仪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美作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7]。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

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礼仪文化。

3.3与时俱进,多元发展

现代饮食礼仪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建立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基础上的食品工业的出现,为现代饮食礼仪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前提。其次,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崛起使人们不再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看得比人自身更为重要,当“大写的人”的观念出现之后,一种与之相应的新的饮食礼仪文化便呼之欲出了[8]。

与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相比,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打碎了以往的形而上枷锁,恢复了饮食活动的本来目的,因而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二元的,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的追求是以信仰的多元性、趣味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面向宗教和宗法的, 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面向审美和享受的[9]。

参考文献:

[1] 卢红华. 浅谈中国食礼与节令食俗[J]. 烹调知识, 2003,(03) .

[2] 华尚望. 中国传统食礼例说[J]. 开心老年, 2007,(01) .

[3] 周三金. 中国饮食文化精华汇萃——《中国食经》评介[J]. 食品与生活, 1999,(03)

[4]参见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3).

[6]现代中餐礼仪之“排座次”[J]. 中国粮食经济, 2005,(04) .

[7]杨滨,彭小云. 简论中国饮食养生文化[J]. 昆明大学学报, 2004,(01) .

[8]冯尚坤. 饮食与健康[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03) .

[9]鲁人. 中国食礼漫笔[J]. 中国保健营养, 2003,(06)

篇三: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A.“先尝”

C.“尝鲜” B.“先品”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A.《史记》

C.《左传》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离骚》

C.《诗经》 B.《楚辞》 D.《大招》 B.《汉书》 D.《资治通鉴》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A.吴承恩

C.于慎行 B.罗贯中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A.“食补”

C.“药膳” B.“药补”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

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5.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是()

A.《酉阳杂俎》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本草经集注》

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A.酒水为主 B.点心为主

C.热菜为主 D.冷菜为主

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A.淮扬菜 B.鲁菜

C.粤菜 D.川菜

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禁酒法典《酒诰》颁布于()

A.西周时期 B.东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两汉时期

9.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饮菊花酒的习俗是在()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七夕节 D.重阳节

10.到藏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向客人敬上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

A.烤茶 B.擂茶

C.酥油茶 D.盖碗茶

11.中国的茶神是()

A.陆羽 B.赵佶

C.裴汶 D.卢仝

12.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

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 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 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13.饮食消费者性格开朗、活泼、易变,用餐时情绪比较强烈,讲究用餐的气氛、环境和服务的是()

A.胆汁质的消费者 B.多血质的消费者

C.黏液质的消费者 D.抑郁质的消费者

14.中国古代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指的是()

A.宾客之事 B.祭祀之事

C.冠婚之事 D.军旅之事

15.沂蒙山区一带在送聘礼或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有的两样礼物是喜糖和()

A.喜火烧 B.鸳鸯肉

C.枣子 D.饺子

16.标志明清时期人情小说的问世,也使得饮食描写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的作品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金瓶梅》 D.《喻世名言》

17.不同宗教在饮食方面的特点不同,其中服气、服药、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特点源于()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18.对于新科进士,唐宋时代都按例赐宴,称为()

A.“恩荣宴” B.“谢师宴”

C.“曲江宴” D.“闻喜宴”

19.根据食物原料的属性,《医心方》将原料分为()

A.寒温平三类 B.热寒平三类

C.寒温热三类 D.热凉平三类

20.在二十一世纪,下列哪项食物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A.为生存提供营养 B.饱口福

C.视觉欣赏 D.保健功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中国饮食文化可划分为__________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类。

22.我国在__________出现了温室栽培蔬菜技术,这对原料的丰富有重要作用。

23.菜肴名称可分为实名类和__________类两种。

24.文人的酒令称为__________,这类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词令和花鸟虫令等。

25.我们常见的盖碗茶茶具是由__________、茶盏盖、茶托三部分组成的。

26.颜色对菜肴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进食欲,二是__________。

27.我国__________族人民制作的糕点独具风味,其中萨其马很受大家的欢迎。

28.汉代的__________是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在《子虚》和《上林》两赋中有关于饮食的华丽描写。

29.烹饪术语__________,原本是道士炼丹的术语,最后成为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名词。

30.封斋节食是__________教的信仰习俗,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