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兼葭的赏析

赏析2019-04-07 15:18书业网

篇一: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中文师九 王潮杰 2010010105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p>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每一次读《蒹葭》,都是朗朗上口,我总会被他那种婉转的美所吸引,这首诗作为《诗经》中抒情诗的代表,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具有很大的意义。

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两句本来只是简单的应景之作,因为“苍苍”叠字和“露、霜”两字的运用很快将我们带入一个优美和谐的自然境界中去。再下来两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以想象诗人带着无限思念的感情,徘徊在深秋的河边。秋风瑟, 芦苇苍苍, 晨露已结为浓霜, 苍凉凄切,引起诗人的无限情思,更触动思念伊人的情怀,由景入情,眼前的景物也有了一丝淡淡的情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下面四句: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表现出作者所仰慕追求的“伊人”好像藏身在河上的小岛一样,四周被河水阻隔,可望而不可及,表现出诗人的无奈,更加深了诗人对伊人的无限眷恋。

这首诗就三章,完全是采用白描的写法,语言自然,并不会让人感觉矫揉造作,平淡至极,然而,在这平淡中又可见真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跃然纸上,自然之中更显出神韵,意味深远,深刻意味带着真切情感,一种朦胧的美意让每个读者怦然心动。而我们可以看到,《蒹葭》的这一种自然之中的和谐所呈现的审美形态正是“国风”中抒情诗的主要基调,这种美的意识形态,是历来为各美学家所推崇的。《蒹葭》还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然优美的图画,,明快的自然色彩,秋天碧蓝的天空。秋水碧波荡漾,芦苇随风而舞,水天一色,美丽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近景有诗人,远景有伊人,形象鲜明,清高淡雅,空间感、立体感一应俱全,让人眼前疑似出现一幅中国画。据说中国的书画都是以线条的流动和组合的

美丽艺术,而《蒹葭》所呈现的这样一幅水墨画,更是将这门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不难感受到水的流动和画面的流动。近于白描的语言, 无半点雕琢修饰, 极简略的几笔即勾勒出美的画面, 似国画中的大写意, 数笔线条, 几点渲染即形神兼备, 这是中国写意绘画从诗歌共有的一种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法国思想家莱辛在论述诗与画的关系中说:文学追赶艺术描绘形象美的另一条路, 就是这样, 它把“美” 转化为魅惑力, 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诗经》的抒情诗常常先以比兴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一幅生动的画面,再借景生情,情景交融,和谐完美地创造出美的境界和美的画面。这种诗与画完美结合的境界,韵味无穷,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美的感觉,而《蒹葭》正是将这种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篇二:《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2.《蒹葭》

1.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2.追求爱情,他有怎样的精神?

[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3.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 中 坻 ”、“水 中 ?b ”。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主人公的心情是惆怅、失落的。]

4.这首诗是如何起兴的或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作用?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5.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宛在水中央(坻、?b),极强的渲染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7、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8.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9.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0.诗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含蓄美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朦胧美: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本诗到底是写爱情,还是写理想、写隐士,还存在争议

意境美: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11.比较《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句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 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

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意中人的思慕/思念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一直以来为世人传诵,从文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是描写道路的状况的,诗人为何要极力渲染这一点呢?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写出凄清悲凉的环境,勾勒出男子在河畔遥望的背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渲染一种迷离虚幻的优美意境。描写朦胧之感。从侧面表明诗人对伊人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

2.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篇三:蒹葭 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原文】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凄凄⑼,白露未??⑽。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所谓伊人,在水之?澧浴K蒌Т又??雷枨矣尧眨凰萦未又??鹪谒?孝帧?/p>

【说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首》,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属于民歌。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们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和“颂”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就是“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总之,《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从中吸取了养分,受到启发,他们忧国忧民,批判黑暗的现实的诗篇,在精神实质上,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注释】

⑴蒹葭(jiān jiā兼加):芦苇。蒹:末未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老青色。

⑵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

⑶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一方、一边、一旁。

⑸溯洄(sù素):从之,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去找他。溯洄:逆流而上。从,寻找,追寻。之:她。

⑹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⑺溯游:顺流而下。“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仿佛。中央:中间。

⑼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

⑽(xī夕):干。

⑾湄(méi眉):水边,即河的岸边。

⑿道阻且跻:道路险阻而且地势渐高,难于攀登。跻(jī机):升高,即地势越来越高。 ⒀坻(chí池):水中小块高地。

⒁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⒂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霜”、“??”、“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⒃(sì四):水边。

⒄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

⒅?b:水中的沙滩。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篇四: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T00914093

09广告张婷婷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的时候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正式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其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诗经》在我国是个的光辉典范,而其中的《蒹葭》篇,更是一篇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也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中,共三章,以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每章八句,且都是先写景后叙事抒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兼葭的赏析)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从整个首章看,茂盛的芦苇,白霜已落,伊人在水一方,作者思念的对象可望而不可即,无论是溯洄从之,或是溯游从之,都有阻隔千重,溯洄从之与溯游从之,就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思心徘徊无法自拔的惆怅之情。作为一首怀人的恋歌,首先要突出作者的“思”,就要求有一个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得与惆怅的思念之情相符的,所以诗人在诗中营造的这个环境是最妙不过了,以事中的蒹葭苍苍和霜露,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整个凄清的秋景中,客观的景物和主人公的情感浑然一体,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

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濉比?值谋浠唬?桶岩寥嗽诒税兜却??撕褪?伺瓮?胍寥讼嗷岬幕疃?胄睦硇蜗蠖?媲械孛杌媪顺隼矗?庋?矗?蟠笸乜砹耸?囊饩场A硗猓?瘛俺ぁ薄ⅰ磅摇薄ⅰ坝摇焙汀把搿薄ⅰ佰妗薄ⅰ?b”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此诗中的重章形式十分鲜明,不仅如此,且善于运用不同的词来表现。从第一章为始,不仅句式一致,而且整个句子是基本没变的,只是变换了个别的词语而已。蒹葭一直茂盛,白露从凝结为霜开始,逐渐干涸,这些变化又象征了整个过程中的时间的推移。再看后面的诗人自身以及思念的人,伊人恍惚,诗人只得溯洄从之,只能溯游从之。在白露逐渐干涸的过程中,即在其象征的时间推移中,诗人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诗的开头采用了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渺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了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淡彩进行描绘渲染了深秋空寂悲凉的气氛,以抒写诗人怆然若失而又热烈的心境。

诗的每章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蒹葭”、“秋水”、“依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此诗的意境是很难求的,情景交融。清人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景物描写,既是烘托环境的一方面,又是人物情感的含蓄流露。诗人思念着伊人,却无法与之相见,无限的惆怅,在这个凄清的秋景中,令读者也生发感喟,仿佛身临其境,又无法企及。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馊粼谠缎校坏巧搅偎?馑徒?椋??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