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战马影评

影评2019-06-11 04:54书业网

篇一:战马影评

战马精彩影评一

战马是以描写动物为主题的电影,主人公家中农场那一场不真实的暴风雨,似乎就在预示着故事的走向注定不平凡。观毕整部影片,你也许会有一种“上当”的心情,因为以“战马”之名的小马乔伊和主人阿尔伯特并不是真正的主角,这是一部完全没有主角的戏,因为戏中人每一个都是主角,甚至连同荧幕外的你我。每一段的情节和主人公故事,断章却不分散,他们共同围绕着战马,像一串被串联起来的珍珠,每个人的身上都光芒四溢

战马精彩影评二

战马众星云集,目不暇接

杰瑞米·艾文:难以想象,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并且担纲男主角,如此高起点的星途在英国男演员杰瑞米·艾文面前展开。《战马》是艾文的银幕处女作,在此之前,他曾主演过英剧《生活之噬》,《战马》之后他片约不断,即将与达科塔·范宁一起主演《活在当下》,参演海伦娜·伯翰·卡特的《远大前程》,还可能在《铁路人》中饰演青年科林·费斯。

汤姆·希德勒斯顿:同年上映的由惊奇漫画改编的电影《雷神》中的邪神洛基(Loki),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亦正亦邪,而又温文尔雅的形象,粉丝称他为“软妹”。在《战马》中,汤姆饰演了一位忠诚的北萨默塞特义

勇骑兵队上尉。作为战马乔伊的第二任主人,他对乔伊的热爱丝毫不逊于阿尔伯特。

艾米丽·沃森:艾米丽·沃森生于伦敦,这位英国女演员演绎过许多震撼人心的角色。在1996年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执导的《破浪》中,沃森担纲女主角并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之后她又获得了三次金球奖提名(《破浪》、《她比烟花寂寞》、《彼得·塞勒斯的生与死》)。在《战马》中,她饰演了阿尔伯特的母亲,一名勤恳坚韧的农妇。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这位就不用多说了。因BBC热播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窜红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许多电影里也频频露面。在《战马》中他饰演的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少尉勇敢果断、刚愎自用,率领骑兵进攻德军遭机枪袭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大规模的骑兵冲锋将逐渐退出现代战争史的舞台,武器的升级带来战争性质的变革,电影中对此亦有表现。

战马精彩影评三

《战马》并不是一部被夸张化了的战争电影。它充满了人性的救赎,无论是法国的农夫,德国的小兵,还是英国的小市民,他们无不充满了愧疚感,但是迫使他们站出来的原因也是围绕着战争所带给他们的绝望,如果失去了生活的意义,那么《战马》也就沦为了一部烂片,好在它并不是烂片,所以在严谨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背后,它延续出来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情绪,这不光淡化了战争,还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去思考生命的含义,而这些元素都集中在了一匹马的身上,所以它显得英勇,所以它让人动容。

《战马》高调出击奥斯卡,可惜铩羽而归,影评们笔锋一,刚刚还在为影片的国内重磅上映而摇旗呐喊,这会儿立马“专业”范儿十足地罗列出片子的数个缺点。本不想写的,看了那些影评实在心有不甘,我们既不能因为一部影片获了奖就连败笔也能翻身成为亮点,更不应该因为一部影片错失奥斯卡而否定其价值所在。

虽然《战马》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是金奖团队制作,但真不必与《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合在一起号称战争史诗三部曲。人为的拔高,牵强的联系,往往与原著背道而驰。当然,我也没看原著,也没跟斯导沟通,但我相信他们不会反对我以下的观感,作品的欣赏本来就应该是多角度的。

初生的小马乔伊与少年阿尔伯特,相识在英格兰风景如画的牧场,小马驹的警惕,少年的钟情,好似一首清新的田园小诗,给人生活如此美好,人间永远和平的美好幻像。

醉酒的父亲买回乔伊(表面上是一时冲动,骨子里却是那股年轻时的英雄豪迈,更是阿尔伯特坚强勇敢的源头和精神支柱),乔伊失去了母亲,但得到了阿尔伯特。狂喜的少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最爱,因为这份爱,因为惧怕失去,懵懂的少年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迅速培养起来,勇敢地用稚嫩的肩头扛起生活的苦难和艰辛。风雨中少年和小马共同翻出的行行新土是他们潜能的爆发,更是他们默契的开始,所有人为之刮目。

战争爆发,和平不再,乔伊和阿尔伯特被迫分离。战火纷飞,失去小主人庇护的乔伊独自坚强面对,既要在子弹横飞中勇敢冲锋,也要在辎重车辆前忍辱负重低下高贵的头颅。乔伊在长大,懂得生存第一,只有不断向前奔跑,才有可能回家。

战争中,答应“我活着,就一定把乔伊送回来”的军官不幸阵亡,他用生命兑现了诺言。当一张张手绘的骏马图被作为遗物送到阿尔伯特手中时,阿尔伯特的心一定死了千百回!残酷的战争,将生离死别的剧痛提前强加在了一个少年的身上。

战争结束,乔伊和阿尔伯特悲喜重逢,但奇怪的军队制度让他们再次面临分离。此时的阿尔伯特不再像当年第一次失去乔伊时那般痛不欲生,他已学会了豁达和隐忍,他已能泰然面对失去,只要知道乔伊好好活着,即使不能相守相伴也了无遗憾。

人生之中,得失不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这句老话是句大实话。没有失去时的痛心,何来得到时的开心,没有失去时的困境,何来得到时的豁然。

《战马》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真善美”是永恒的主题,那些想看战争场面的人自然会失望,战争,是一个虚化的背景,战争,是一个我们永远不情愿出现的,但注定无奈的成长催化剂。

篇二:战马影评

《战马》生命的反思

电影《战马》是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他有三部电影曾打破票房纪录; 其作品涉猎多种主题与类型,包括犹太人大屠杀、奴隶制度、战争与恐怖主义。《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表现的二战背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次史蒂芬把目光锁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斯皮尔伯格“战争史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战马》已经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

《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二战电影或许是斯皮尔伯格拍腻了,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了一战,不同是背景,相同的是用情感向生命致敬,《战马》秉持了斯皮尔伯格气势磅礴的大片气质,用一匹马的视觉向世人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细腻的情感;虽然《战马》是斯皮尔伯格的新片,依旧是战争背景,但有所突破的是,这部新片不再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是呈现一个人与他的战马一生的故事。而与《拯救大兵瑞恩》不同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没有打算将《战马》拍成一部十足壮烈的战争片,电影无时无刻都围绕着“友谊”而展开,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马,又或者是马与马,《战马》在细节上的细致打磨,成功的弥补了它在叙事上的一点小缺陷。它深度挖掘了战争背后疾苦的一众小人物,并不在爆破和枪林弹雨中展现惨烈,而是透过演员的表演将人与马之间的互动填充一丝温情,虽然电影煽情确实过了头,但是它却精准的拿捏住了人性,透过这些情感,斯皮尔伯格再度将生命观和价值观摆上台面,所以,战场上每个人都是失败者,《战马》也就不再单纯的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它系在每个人心中的情感成为支撑该片的一个柱子。仔细琢磨,电影倒是充满了讽刺意味,只是它浓烈的情感构架模糊了它,但是反战却是影片的核心主旨。

《战马》是以描写动物为主题的电影,主人公家中农场那一场不真实的暴风雨,似乎就在预示着故事的走向注定不平凡。观毕整部影片,你也许会有一种“上当”的心情,因为以“战马”之名的小马乔伊和主人阿尔伯特并不是真正的主角,这是一部完全没有主角的戏,因为戏中人每一个都是主角,甚至连同荧幕外的你我。每一段的情节和主人公故事,断章却不分散,他们共同围绕着战马,像一串被串联起来的珍珠,每个人的身上都光芒四溢。如果按照斯皮尔伯格的说法,影片是一部励志的电影。虽然它一直以一匹马的视觉来审视战争,并让电影感人至深,但是说它励志未免还是有点牵强。一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因为战死的马达到了1000万匹,这个惊人的数字着实让人类蒙羞。 《战马》中主角“乔伊”——一匹马在被迫的情况下上了战场,离开了自己的好朋友,这本身就是一种唾弃人类私欲的表现,只是放在一战这样的大背景下,它就显得更加的突出。人类总爱为自己的脸上贴金,总有无数让人同情的借口,透过乔伊的视觉,人类不再具有扮演“上帝”的资格,在这个平等的世界中,不光只有那些临危受命,战死沙场的士兵值得我们记住。好在,斯皮尔伯格软化了这些讽刺,它所展现的是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一战,即便战争残酷无情,却依旧无法阻挡情感在这个动乱的时期悄悄蔓延,因为此时的乔伊不光是为了友情而战,它还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而言。于是如果以这种角度来看《战马》,它就显得极其的庄严而肃穆,这才还原了一个真正的战争。

影片前段有一幕:成千上万的马骑尸横遍野,边上零零落落躺着它们的主人。那是英军骑兵队的一次大伤亡,败给德军的伏击。没错,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电影。这一幕让我想到《拯救大兵瑞恩》里的诺曼底登陆后海滩边伤亡惨重的情景——同样是俯瞰视角、镜头拉远,慢慢地裹挟进更多战死的战士。战争之残酷不过如此。满目疮痍、唏嘘不已。然而斯皮尔伯格的镜头渲染加上缓慢悠扬的音乐,成功地浇灭了战争的血腥味儿。包括英军的骑兵队长官战死沙场的一幕,斯皮尔伯格也用蒙太奇手法巧妙地避过了不必要的残忍画面。

细数《战马》的几度主人,不难发现它之所以活到战后的原因——它每一任主人都绝顶善良。无论是英俊威武的英国军官、爱护弟弟的德军小将、老农主的可爱小孙女还是德军看官马匹的胖军人。当然,战马的第一任主人——男主角,包过他们一家是最令人动容的。 男

主的父亲是一位佃户,曾经的军旅生涯让他相中了乔伊(即战马),后为男主带大。巨额的买马钱一度让佃户一家倾家荡产,但在纠缠之下,一家人与乔伊还是相濡以沫地过着日子。直到战争敲响,老天爷作祟,迫使农主卖走了乔伊。如果当初买走乔伊的不是老佃户而是地主,或许乔伊早就死在替地主犁地的过程中了。也是因为老农一时激动,叫出30币的天价,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有惊无险的故事。而这或许体现出斯皮尔伯格的伟大或者说精明之处在于他兼顾到英德两国,战马的主人二英二德,镜头赋予他们心怀善良、渴望和平的一面。或许也是因为这匹马,象征了冲破战场、追求自由的每一个人。

加之配合约翰·威廉姆斯大气而磅礴的配乐,《战马》凸显出了大片应该有的特质,而在这些特质背后,我想它是用生命的名义对世界,对人类提出抗议,这才是《战马》真正的意义所在。

篇三:《战马》影评

“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战争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

电影大师的温情之作——人马奇缘

——《战马》影评

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马,“remarkable”是电影里的台词,出自我最喜欢的一场戏——乔伊在无人区被铁丝网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严面前,战争顿时变得毫无意义。最棒的是那个德军对身后的战友们喊了一句,“我还需要一把剪刀”。然后战壕后立刻扔出了五六把来,落在水坑里,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动不已。

其实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战马》的初始场景中并没有战火,而是着力表现了20世纪早期英国农村生活的那种伤感情调。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农夫在拍卖会上高价买回了一匹精装的纯种骏马,他的儿子艾伯特为它起名乔伊,并训练它犁地。在满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围中,电影其实还有一点偏娱乐化的风格。金色阳光下的田园的风光和约翰·威廉姆斯洗练的音乐,让电影表现的既乡土又宏大。但田园风光的背后也有战争的记忆——曾经在南非和波尔人(土著,殖民)战斗过,并因此获得了皇室的勋章。只是他厌恶战争的罪恶,将锦旗和勋章以及过去的经历都丢弃在岁月的垃圾桶里,并每天依靠酗酒来忘记过去。《战马》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并植根在国家的记忆之上。

不过电影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乡村风光之中,还是很快的进入了战争。乔伊被“征召”入伍,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在英德双方的军队中,经历噩梦。

影片后半部分基本上回归斯皮尔伯格最擅长的战争戏。

跟老斯之前获奖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雷恩》相比,虽然《战马》也是通过战争来体现人文关怀的,但表现手法却又很大差别。

前两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冷酷地讲述着残酷的故事,而《战马》一片却多了几分华丽的修饰,在“战争”这筒油漆中添加了很多稀释剂,这稀释剂的名字叫做“温情”。用人性的温情来融解战争的残忍。

本片中冷暖勾兑的温情色调比比皆是,比如:乔伊跟小主人相处训练的时候惺惺相惜,来自不同国家、甚至敌对双方的不同主人对马的关爱照顾、马与马之

间的友情互助、战马乔伊冒着炮火顽强冲过封锁线,那种奔放的激情中充满对生命的渴望。

当乔伊最终被铁丝网缠绕疲惫地翻倒在前沿阵地上,英德双方士兵停止战火,共同实施救助那一幕,又由一匹战马唤起了相互杀戮的士兵间早已丧失的人性。

而最后重金买下乔伊的老爷爷舍弃了孙女的挚爱,又将马归还给原主人,给了大家一个众望所归的大团圆结局。

尽管这些温情段子分散了影片剧情,而且温情稍显过火几近煽情,但还是会带给观众不同程度的震撼和感动。

战争类型片,特别是就气势和场面而言,是没有人敢站在斯皮尔伯格的右边的,而这些电影背后的故事更是深深打动我们。从《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到《战马》,撇开美国中产阶级思想的局限性,这三部影片背后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主题——人性,这也正是战争类型片所追求的最终主题,这一主题频频出现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以此更为深刻的挖掘人性。这一点像极了杰克·伦敦,他也总是乐于将笔下的人物放置于严酷、极端并且夹杂着死亡气息的环境中,以此显现出人性里最深刻最真实的部分。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个人救一个人的故事情节,如同把那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火车是撞五个人还是改变轨道撞一个人——放入战争背景中并加入情感成分让我们做选择;比如《辛德勒名单》中穿梭于屠杀犹太人现场的红衣女孩,她出现在以黑白灰为底色的影片中是战场上人性的外化,是辛德勒人性有麻木到复苏的电影表现。

斯皮尔伯格将小说《战马》搬上了银幕,这同样也是一部在特定环境中表现人性的故事。从原著看,这是一部儿童类型的影片,它区别于儿童片的重要一点在于这个影片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这与以往儿童故事总是发生在阳光下、幻想中是不同的,不同于姜文在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回忆小时候说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眼前一阵阵发黑??” 我们很难想象血腥与童心是如何混杂的,难道也会如《美丽人生》中一般, 一个平凡的父亲在集中营为儿子编织游戏,到生命最后也演绎好这一完美谎言的故事?显然不是,这部名为《战马》的影片,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人与马之间由心而生的故事。情感基调并不是壮义悲歌、慷慨赴死,整个影片的基调如同听马修·连恩的那首《布列瑟农》歌一般,面对狼群的屠杀,生灵的涂炭歌曲并没有显得撕心裂肺、哭天抢地,依旧以沙哑的声音记载下这份悲

壮与苍凉,斯皮尔伯格规避战争所具有的血腥与屠杀以史诗般的手法拍摄这个发生在一战战场上的温情却又不煽情时刻。

看中外战争类型片时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外国影片比中国影片的内容情感等更饱满,在人性方面挖掘的更为深刻。看中国电影,有时我们难以理解,那些热血男儿拿着枪站在高处,视死如归般地在敌军队伍中乱扫时,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样的情节只能短暂性的激起郁积在心理已久的仇恨。我们并不是对这样的感情不屑,毕竟,我们中国的人民与苏联法国英国等任何一个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所承受的是一样的,只是接受不了这样的电影语言来表达一个民族的苦难史。

“它又不是狗”这句台词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可以想见,人与马的感情是不常被人提及更不会为人乐道的,这种感情对于处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更是无从也无处沟通的,迈克尔·莫伯格在写影片原著《战马》时作做了很长时间的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他观察到那些侥幸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是宁愿与马交流也不会对人产生任何信任的,特别是一战,天寒、地冻、饥饿等等在科技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类如此大规模的混战如绞肉机一样吞噬了太多人的生命。此时,人与马之间,唇亡齿寒,如同虾虎鱼与枪虾一样共生共存。

马作为一个人格化的主体,以不同的身份在故事中转换串联起整个故事。首先我想先说战争双方五分钟的停战,这个画面是影片人情味十足的部分,虽然此时影片是蓝黑色的冷色调,但是我们能感受到德英两军方的代表那段对话中安静祥和的语气绝对不亚于《圣诞快乐》里敌友双方在圣诞夜爬出战壕载歌载舞时的狂欢场面。战争中,人性压抑,马在无人区的奔跑冲破了铁丝网,这是旺盛生命力的表达,它点燃了在战壕里的交战双方“自由”这一美好向往,提醒士兵们自己并不只是战争中的杀人工具,这是属于斯式的温情。

乔伊与艾伯特的关系是这部影片的情感主线。

示范套马具,替托普顿拉坦克,两匹马在主人死后相依为命,乔伊的一举一动甚至让人怀疑导演用两匹马来讲述一个共患难的兄弟情谊,不过,套马具与拉坦克会让我们想起乔伊与艾伯特在农场合作犁地的场景,那是他们共同成长的一个瞬间,这又让我们相信,这匹让人惊奇的马是时时刻刻想念着小主人的。

《战马》是导演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的完结篇,虽然没能拿到奥斯卡大奖,但仍不能改变它在我心中的佳作地位,因为人与动物的故事向来不好讲,而斯导却很成功。(2716)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