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总体工作方案

实验报告2018-04-27 22:43书业网

篇一: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

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

--------------------------------------------------------------------------------

发布时间: 2009-05-11 16:55 信息来源: 信阳市政府网站 访问次数:

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信阳市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并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积极探索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模式,作出示范。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预期目标

通过改革试验,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现代农业大发展、农村面貌大改变、农民收入大提高。到2020年,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

(一)建成粮食生产重点区

实施水利设施兴利除害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5亿斤,农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形成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建成特色产业示范区

具有信阳特色的林果、畜禽、水产等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茶叶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l0000元以上。

(三)建成村镇建设样板区

依托“两纵一横”交通干线,形成以信阳市为主中心,潢川县、固始县为副中心,6个县城及明港镇为骨干,中心镇为基点,中心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础的城镇村体系。到2020年,建制镇达到120个,人口规模1500人以上的中心村达到2000个。基本实现农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公共产品社会化。

(四)建成生态环境友好区

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提高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设水平。到2020年,全面完成生态县建设,争创更多的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自然生态优美,人居环境优越,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应用,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建成文化建设引领区

以特色文化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魅力信阳的文化之魂,提高信阳文化竞争力。到2015年,建立完备的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基层服务网络,建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特色县、文化特色企业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明乡镇、文明社区。

(六)建成城乡统筹先行区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农村恩格尔系数低于30%。

四、主要内容

(一)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

1、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法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流转行为。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扶持培育土地银行、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交易市场、土地协会等流转中介组织。建立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制度体系,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和完善纠纷调处机制,开展土地纠纷仲裁试点,完善仲裁程序、方法和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探索以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稳定收益的具体办法。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地流转。

2、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

3、建立农村宅基地科学管理模式。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实施村庄整治,稳步推进迁村并镇建设试点,建立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依法置换为建设用地。

4、建立土地综合整治机制。对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和废弃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进行整理复垦,依法依规将整理复垦增加的农用地和耕地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还建和产业项目用地。建立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交易平台,实现全市土地占补平衡。

(二)创新农村资金投入的体制机制

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施涉农资金整合,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土地收入分成机制,把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创新新农村建设筹资方式,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扶持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制定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创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鼓励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制定和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政策,落实好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产权改革,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4、创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模式。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奖补资金引导、筹补结合、多元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三)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各类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服务中心。推进跨行业、跨县区发展,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开放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承担农、林、牧、渔、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等各类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2、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华英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创新龙头企业信贷担保方式,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3、加快完善农技农机应用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乡镇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探索建立农业新型保险机制。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探索成立农业保险共保体。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中介体系,探索发展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

(四)创新农村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

1、健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惠及全体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实施乡村医生系列培训计划,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原则,对乡村医生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工定点医院工作,完善参合农民工灵活就医机制。

2、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探索建立基本帐户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积极改进保险资金享受办法,支持低成本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服务业发展。

3、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分类实施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制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低保资金保障机制。

4、创新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瞄准贫困人口,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支持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五)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的体制机制

1、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教育、农业、扶贫、劳动“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制。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探索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理念、新途径、新做法,推行订单劳务培训,积极开展涉外劳务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2、引导创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鼓励机关、事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各类创业人才参与农村改革发展,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高效农业庄园等。实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

(六)创新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机制。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让桂花香醉商城”、“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让华英富庶潢川”等主题,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和后续产业发展,让文化软实力转换成现实生产力。

2、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发展文化产业,激活文化消费,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发展,激发农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文化潜力,着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七)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食品工业、新型能源、环保建材、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战略支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

2、积极实施村镇建设规划。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3、探索农村社区环境卫生治理新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实行乡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

4、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八)创新农村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

1、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形式。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在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社区成立党总支(党委),根据不同特点分类建立党支部。推行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及非公有制经济等“两新”组织上建立党组织。深化在外出务工地建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工作。

2、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探索激发村民踊跃参与的方式途径。

3、建立乡村干部培养选任和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村干部补贴标准增长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方法途径。加强对优秀乡镇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信阳市成立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综合试验工作的组织实施。县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市直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措施。县区确定试验重点,逐一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在全面综合试验的同时,重点在农村土地流转、农村融资体制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力求尽快取得突破。

(四)营造宽松改革环境。在不违背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只要能造福全市人民,只要有益于改革发展,鼓励大胆实践、大胆探索。

篇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5〕18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广东)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予印发。

一、建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和促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贸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要积极探索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支持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精心组织好《方案》实施工作,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要及时总结评估试点实施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改革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四、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相应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部分规定。具体由国务院另行印发。

五、《方案》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广东省人民政府要及时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国务院

2015年4月8日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建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促进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重大举措。为全面有效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二)战略定位。

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三)发展目标。

经过三至五年改革试验,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粤港澳深度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力争建成符合国际高标准的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

二、区位布局

(一)实施范围。

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16.2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60平方公里(含广州南沙保税港区7.06平方公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28.2平方公里(含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3.71平方公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28平方公里。

自贸试验区土地开发利用须遵守土地利用法律法规。

(二)功能划分。

按区域布局划分,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深圳前海蛇口片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珠海横琴新区片区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按海关监管方式划分,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和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以货物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主要开展国际贸易和保税服务等业务;珠海横琴新区片区试点有关货物贸易便利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1.优化法治环境。在扩大开放的制度建设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按照统一、公开、公平原则,试点开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执法与司法建设,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性和程序性法规规章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法规规章起草机制,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规章草案。对涉及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等商事案件,建立专业化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和维权援助机制,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发展国际仲裁、商事调解机制。

2.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行政权责清单制度,明确政府职能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管理,建立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模式,建设市场准入统一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对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探索备案文件自动获准制。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相对集中执法权,建设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联勤联动指挥平台。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海关保护的协调性和便捷性。探索设立法定机构,将专业性、技术性或社会参与性较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交由法定机构承担。建立行政咨询体系,成立由粤港澳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为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咨询。推进建立一

篇三:22幸福教育实验方案(6月4日定稿)

青岛开发区“区域幸福教育”实验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一)实施幸福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圆中国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之首,促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二)实施幸福教育是青岛开发区城市发展的要求

2012年,青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作为国务院首批设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青岛开发区经过27年的开发开放,现已成为中国沿海开放度最高、区域功能最集中、发展最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被评为“辉煌十一五?中国最佳综合实力开发区(园区)”,成功创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连续9年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五强。当前随着山东半岛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适时提出了建设“幸福新区”的目标,为区域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形势下,学生、教师、家长的幸福指数愈显重要,办让人民幸福的教育已成为建设幸福新区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幸福教育是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

开发区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成

就显著: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区先后成功创建;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建设等重大工作均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开发区教育必须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轨。

幸福是教育内在的伦理诉求,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反观今天的教育,由于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成为教育的现实追求,致使教育变成了一种辛苦的事情。在今天的校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感到愉悦和幸福,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缺乏成就感,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则忧心忡忡。

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回归教育本质,改进、调整、重建教育体系,实现从追求知识本体向追求生命体的转变,从目的异化到本质回归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工作乐趣、提升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威尔逊 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研究者着眼于外部因素的研究,包括性别、年龄、智力等对幸福感的影响。采用单项目测验,结果以描

述性为主,在信度和效度上颇有局限。

第二个阶段,研究者把研究重点由外部因素转向内部心理因素研究,深入研究了几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出现了对幸福感的多项测验。迪涅1997年在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对30年的幸福研究作了具体总结。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快速崛起,“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渗透心理科学,幸福感研究在心理科学领域掀起一股热潮。

当前,西方的幸福感研究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研究者开始运用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重点放在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上,探索人格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

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塞里格曼认为: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获得幸福的行动。他认为“幸福需要教育”,因为“遗传基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创造幸福的环境和获得幸福的行动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因此,他首先在他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目前,在美国,包括哈佛大学在内,有100余所高校及中小学开设了幸福教育课程,其中许多学校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放在一起,开设了《健康与幸福》课程。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幸福、追求幸福,幸福研究的主体渐趋多元化,科学家、经济学家甚至政治学家都参与其中,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不丹国王旺楚克在1970年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总值”这个概念,

他认为:“政府施政应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日本、美国、英国也实施了关注国民幸福的系列执政行动。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幸福感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杨彦春、周建初等人的研究,当时,研究主要围绕老年人精神心理卫生展开。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幸福感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大,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群体相继进入幸福研究的视野。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政府部门的实践课题。

2005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他一直致力于在中国推行“国民幸福指数”。很多学者也研制出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国民幸福指数测量表。

最早提出并实施“幸福教育”的是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原校长高峰,他的幸福教育实践于2002年开始,并在中央教科所和北师大专家的帮助下,完成了有理论建构的实践研究。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学者也开展了对“幸福教育”和“幸福感”的研究。2003年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中对当代教育作了理性的反思。吴安春博士在北京新源里中学等学校就幸福教育进行了研究与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综观国内外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总体看,一方面,缺乏区域性的实验,无法系统地解决幸福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等问题;另一方面,集中在心理实验领域,缺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

的案例。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涵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概括起来说,个人全面发展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智力与精神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既包括个人素质各要素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协调。

这一学说包含了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等,这些都是“人”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全面、个性、协调发展又能带给人更丰富、更持久、更深刻的幸福。

2.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很早就提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与幸福教育是以学生终身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一致的。

3.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

马斯洛强调教育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