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悲剧作品赏析

赏析2019-07-09 11:22书业网

篇一: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十大喜剧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一、《窦娥冤》作者题材:《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 “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故事梗概: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 章盘缠赴京赶考并把瑞云改名为窦娥。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 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 事。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 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 娥改嫁。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 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 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 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主题思想:《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被王国维誉为“即列之 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 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 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 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 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 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2)戏剧冲 突:在正 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3)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 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 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第三折也是 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 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 心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作品塑造了窦娥这一悲剧人物。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 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 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 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她从小就是不幸的,母亲早夭,七岁时无奈的父亲将她送到蔡婆家做童养媳抵债。 长大成亲后不久,丈夫亡化,她与婆婆相依为命。她叹息自己命苦,得知婆婆要嫁人,她也只是从一1

般的人情物理去劝阻;及至面对张驴儿时,她的态度明显发生变化。她的性格、思想在与张驴儿的斗 争中愈益凸显,柔弱中显刚韧。对官府她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但无情棒击碎了她的幻想,她终于发出 “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的控诉。自己被打得血淋肉飞,她不屈服,但为婆婆免遭拷打,她 情愿招认。一个正直、恪守妇道的女子,一个有孝心、爱心的女子,一个想明辨是非的女子,被她视 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推上了断头台。如果说遭遇张驴儿还属个体的、具偶然因素的话,那么, 窦娥在官府遭遇的“覆盆不照太阳晖”,所反映的则是封建社会、封建官府的本质。 法场上临终前,窦娥的愤激达到了极点,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王法刑宪”、“天地鬼神”。窦娥 本来是一位谨守妇道的弱女子,在与张驴儿、桃杌太守等人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意识、反抗行为一步 步强化,至[端正好]、[滚绣球]两曲她的反抗直指神圣、权威的天地日月鬼神,使窦娥这一形象发出耀 眼的光芒,把作品的思想意义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窦娥的悲剧也就具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时 代意义。三桩誓愿的发出、应验,有神秘色彩,但却是窦娥这一悲剧人物悲剧力量的呈示,给人以强 烈的感染。 语言特色: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 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作品影响:《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被王国维誉为“即列之 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 演过此剧。二、《汉宫秋》作者题材:《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描写王昭君的故事。 全剧四折一楔子。它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 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不同于历史记载,剧中作者着 意点染匈奴的强大,显然马致远是有所寄托的,它是当时十三世纪历史的真实描绘。 故事梗概: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 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 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 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 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 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 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主题思想:全剧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气,充分地反衬出那些以“女色败国论”来文过饰非者的怯懦 与无耻。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又能为“国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 难,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则只是深 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 《汉宫秋》 还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 他的身上来。这一点,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对于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 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

艺术特色:(1) 抒情悲剧。马致远擅长悲剧性的抒情,其作品的情调是凄凉的、怆伤的、 悲愤的,如第四折描写汉元帝闻雁的【白鹤子】【么篇】【上小楼】【么篇】,真是“一声儿? 汉宫,一声儿寄渭城”,雁声人情溶成一体,抒发汉元帝孤独心境和离愁别绪,十分凄楚动人。 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两只曲,运用顶针续麻的手法,把汉元帝思念昭君及因思念而变的 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2)。 人物塑造:《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不再是单纯地慨叹远嫁,或不愿“子?A其母”仰药而死, 剧中这一人物充满了义勇和正气,为了国家利益敢于远赴匈奴和亲,又拒不入其境,在边境以投 河一死明自己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作者以王昭君这一人物鞭笞和批判了毛延寿及宫中诸文 武大臣,她美丽聪明,善良勇敢,深明大义,在国家民族危亡紧要关头,她挺身而出,以一己闺 质,担负起挽救国家、化干戈为玉帛的重担,她的壮举、她的慷慨使那些所谓的文臣武将相形见 绌、猥亵不堪。 马致远特别创造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悲剧作品赏析)殉难的情节。由于王昭君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 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 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汉宫秋》对于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描写,是比较深刻准确的。《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曾说:“情 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因为帝王之家,钟情总是意味着玩弄女性。就《汉宫秋》来说,元帝对昭 君的倾心相爱,首先是为昭君的琵琶声所吸引,接着便是为昭君的姿色所倾倒。技艺和姿色,是元帝 爱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内容;对于王昭君舍身赴国难的精神,元帝却毫无感动之情,更无特别器重 之意。霸桥饯别之后,他之所以“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也仅仅是因为“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 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可见,作者并没有过分美化元帝对昭君的爱情,而是如实地写出 了元帝爱昭君的具体内容及其局限性。这样,元帝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对于治理国家社稷的昏庸无 能,便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元帝爱昭君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主人公汉元帝是个悲剧人物,在彼强我弱的形势下,他忍痛割爱将王昭君送于单于,对那些 平常耀武扬威的文臣武将此刻唯唯诺诺、束手无策异常愤恨,他唱道“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 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昭君离去,元帝日夜思念, 夜不能寐。远处孤雁的哀鸣,更引起断肠人无限的悲凉:“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会儿,和尽寒 更”,“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 令”,那秋雁凄楚的鸣叫,愈加衬托汉元帝的悲苦、寂寞和感伤。汉元帝虽贵为帝王,但马致远 把其感情升华了,成为真挚感情的秉持者,所以,这一人物的命运和遭际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同 情和怜惜。 语言特色: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评价影响:元朝四大悲剧之一。三、《赵氏孤儿》作者题材: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窦娥 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 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3

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 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故事梗概:描写春秋时期赵盾与屠岸贾两大臣不和,屠岸贾诛杀赵氏一族三百余口,韩厥、 程婴、公孙杵臼等前赴后继,救护赵朔遗腹子。二十年后,孤儿在屠岸贾家已长大成人,程婴把 孤儿真实的身世告知,孤儿猛醒,杀死屠岸贾,终于大报仇。 主题思想:《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 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 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 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 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调。 《赵氏孤儿》不只是停留在“忠奸斗争”的主题上。实际上,屠岸贾之“奸”与赵氏之“忠”, 在剧中主要是作为基本的背景和对两大家族之间对立的简便的解释提出的,作家并无意对此作过多的 渲染。而正如剧本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所揭示的,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三 百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 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道义根据。包括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所携赵氏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 他腮脸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矮矮怎舒伸”, 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的使命的行 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 戏剧特色:《赵氏孤儿》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 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 人物塑造:《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 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但他们性格的完成,并不是标签式的抽象道德观念的外 化,而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真实感人。例如程婴,最初受托救 护赵孤时,还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 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 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保 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 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 悲痛,始终不露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 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语言特色: 评价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王国维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也”。在元杂剧基础上,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话剧、豫剧、越剧、晋剧等剧目。亦有 改编为小说、电影等作品。 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 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 剧也比不上。“《赵氏孤儿》在国际上是很有名的一部杂剧,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4

四、《琵琶记》作者题材:《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高则诚,温州瑞安人)。《琵琶记》的前身是宋 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 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故事梗概:描写新婚不久的蔡伯喈在父亲的催迫下赴京赶考,得中状元,被迫入赘牛丞相家。 而家乡陈留郡在蔡伯喈离开后连遭干旱,虽赵五娘竭力侍奉,还是不幸先后去世,赵五娘在乡亲 的帮助下埋葬了亲人,怀抱琵琶一路弹唱,赴京寻夫。一夫二妻,皇帝旌表。 主题思想:这个故事是高则诚根据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但与“伯喈弃亲背妇, 为暴雷震死”的悲剧结局不同,剧中蔡伯喈是个比较复杂、矛盾而又被肯定的人物,其结局是大 团圆。高则诚改编创作的动机是宣扬封建道德,提倡“风化”,他在“开场”时说道“不关风化 体,纵好也徒然”,“只看子孝与妻贤”。 《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在几千年的古代 社会中,《琵琶记》华民族长期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观念,包含有好的和坏的 两种成份,古代的孝道亦然。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 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 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贤孝, 这是好的。 戏剧特色:艺术结构上,该剧也颇为成功。从蔡伯喈晋京赴试开始,情节线索分为两条进行, 一条是蔡伯喈进京后的际遇和变化,一条是家乡赵五娘与公婆的不幸和悲惨命运。两条线索一面 是荣华富贵,一面是食不裹腹;一面莺歌燕舞,一面哀鸿遍野;一面朱门酒肉臭,一面路有冻死 骨;一悲一喜,一冷一热,一暗一明,交叉进行,彼此形成强烈的对比,强化了戏剧冲突,对人 物塑造、主题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后世传奇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人视为戏剧结构 的圭臬。 人物塑造:《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 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这一人物的塑造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也是民间创作收获,高则 诚的创作对这一人物多所吸收汲取。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 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公婆死了,无钱买棺 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然后描容上路,进京 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 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她是一 个光彩照人的贤孝妇形象。正因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流传于人间。 蔡伯喈不是一个负心者,他的行为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三不从”与“三被强”反映了这一 人物的复杂性和自己的无可奈何。实际上,蔡伯喈这一人物寄寓了作者高则诚本人的思想情感, 是现实中高则诚欲有所作为又难以作为的复杂和痛苦思想的表达。蔡伯喈想要做到“全忠全孝”, 然而实际上他既没有忠,也没有做到孝,是忠孝两不全。蔡伯喈的优柔寡断、进退维谷、矛盾和 痛苦是一个有进取心的高则诚对仕途幻灭后精神探索的一种延续和表达。5

篇二:悲剧艺术赏析

悲剧艺术赏析

01105012 段翼波

闲时无聊与同学谈天,不知不觉就讲到了命运,我和他说命运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是我对命运的定义,也是理解.

据说多年前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阁楼墙壁上看到了斑驳的刻痕”命运”,由此回家潜心写作,写成传世名著<巴黎圣母院>。我首次接触这个故事和伟大的作家或者伟大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关系,而是在童年时代观看了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钟楼怪人》,我看着那个丑陋的人生活,邂逅,爱慕,继而愤怒,然后走向故事的终点,我已经无法回忆出具体的情节,甚至一度忘记了这个故事,但是我终究是想起来了。事实上我除了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读过这个故事的部分之外,并没有拜读过其原版的故事,年轻的人总会很忙,忙到喜爱一些东西的热情被更加喜爱的东西所覆盖,我只知道这是一本名著,而且,这是这个悲剧。

我不知道一个人对于悲剧的承受能力有多强,我在大量的故事作品中看到主角们闹矛盾时都会感到悲伤,我多么想要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误会,你所见的并不是真实,但是我不能,所以这种无力感便不断地侵蚀着我的神经,期待着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刻。以上是关于真实和误会的悲剧,然而《巴黎圣母院》并非如此,这个故事的悲剧就是真相本身,当一切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残酷展现在卡西莫多面前时,他选择了毁灭这些丑陋的东西,甚至包括外表丑陋的自己。我无法想像如果他没有自杀的话如何承受这种痛苦与挣扎,死亡是必然的结局,为命运画上了句号。

为什么?为什么要将这种必然的痛苦施加在我们身上?年幼的我不懂这些,但是年轻的我却不断地承受这种痛苦,命运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地锁上了天堂的大门,将地狱呈现在我的面前,告诉我,这就是悲剧。雨果书写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而逐渐成熟的我也不断认识到真实的世界,它不是孩提时代父母身边的乐园,也不是其他小说中的幸福美满,它仅仅是将真实展现给我——将美好的事物让我看,然后毁灭它。

去年我在机场的视频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介绍的是一个漫画大师的作品,很遗憾我没有注意到那位大师的名字,他的作品一副一副在屏幕上出现,交替,画面上的人们有着夸张的笑容和略显扭曲的躯体,让我感觉别扭无比,因为画中的人物并非是在歌舞升平,也不是在庆祝喜事,正相反,这些笑容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场合,要么是刑场,要么是葬礼,人们都在笑,所有的观众,刽子手,甚至受刑的犯人,又或哀悼的人们,也许还包括躺在棺材里的死者,他们都有着夸张的笑容。这仿佛一群不称职的演员,正在出演一部闹剧,戏耍着作为观众的我。

或许这就是悲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它不美好,它不乐观,它甚至不是我们的追求或者理想,它是沉重而粘稠的噩梦,在夜晚中包裹住我,让我哭泣,让我绝望,它就是真实,我必须去面对的痛苦。远离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努力去接受-那些真实的事物,才能让一个人慢慢走向真正的成熟,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将会伴随着我的足迹,不论它们是《巴黎圣母院》还是八九年的故事。

篇三: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解析

海明威作品的悲剧主题解析

摘要 悲剧性的主题一直是海明威作品的明显标志,这与作者战争经历、时代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在分析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形成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详细解析悲剧主题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作品 因素 悲剧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翰·肯尼迪总统曾称欧内斯特·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海明威的确可以担得起这个称号。海明威当时在世界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极大影响。以致于对于他的自杀,奥多内斯说道:“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那一枪,不仅打飞了自己大半个天灵盖,而且把整个美国,甚至全世界都给打懵了。人们马上意识到,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骤然间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们自己的一生也就黯然失色。人们痛不欲生,仿佛海明威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主人公们的命运似乎全部以悲剧收场。对他作品中时时显现悲剧主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影响海明威作品悲剧主题形成的主要因素

每个文学作品都与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海明威的作品也不例外,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对于他的写作风

篇四:悲剧的力量 文学作品分析

悲剧的力量——以莎士比亚悲剧为例

悲剧,亦可称作悲剧,悲剧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艺术中的悲剧,是艺术家对生活中悲剧现象进行了艺术处理合和艺术净化的结果,因而它可能而且应该直接显现出巨大的审美意义。

悲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时代的剧作家,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都是以悲剧扬名希腊。一部不朽的《俄底甫斯王》被后人研究了几千年也不能穷尽其中的奥妙,心理学、宗教学、文学都从这部剧作中得到了启发。莎士比亚的悲剧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多产的作家相媲美。这些作品就像甘泉一样不可干涸,总能让我们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意义。

我认为悲剧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元素,无论是哪出悲剧,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这四种基本的元素。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

《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可是这出戏中的悲剧并不是奥塞罗的性格作祟,也不能归罪于那个蛇蝎心肠的恶汗亚果(我甚至有点喜欢这个敢于剖析自己心理的阴谋家),在戏剧的刚开始我们就能感受

到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玳丝德摩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一句话她只喜欢一个浪漫的理想。当亚果的妻子告诫玳丝德摩娜当心奥塞罗的妒忌的时候,她却说“我想他在出生地让阳光把这种气质(妒忌)都吸去了。”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或者说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玳丝德摩娜又爱又恨又怕。最终,亚果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药却在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身上。由此看来这出悲剧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女主人公的死而结束,所以是这种惩罚太重了——以男才有了很强的悲剧色彩。

《里尔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毕竟我们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可是我们要注意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政治斗争,政治可以让一切变的肮脏,对触手可及的权力和财富的谋求可以让人变成魔鬼。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讨论人性的,有一个善良的牧羊人,他绝对是一个正直的人,可是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枚戒指,戴上它之后可以隐身。于是这个牧羊人可以做一些他以前不能做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进入了王宫,勾引了王后并密谋杀死了国王,从此他和以前的自己判若两人,成了一个十足的暴君。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

有得到那枚充满魔力的戒指,他一定还是一位善良的人。叔本华说过,人每时每刻都是有作恶的想法的,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关键是人有时候没有作恶的能力而已。里尔王的悲剧的根源也许就在这里。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力作《乱》就是根据《里尔王》改编的,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这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了,如果是太平盛世,毫无权力的寻常百姓中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呢?。其实我们翻一翻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为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简直太多了。里尔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的沦落,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也时刻反思着人性的本质。《里尔王》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注意,我们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结局,那么悲剧就能够马上变成喜剧。如果最后,里尔王的小女儿考黛丽亚活着,里尔王也没有死,那么这就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悲剧就能够成为喜剧。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样也可以很简单的转变成悲剧。结局可以这样设计,伪君子答尔丢夫很顺利的霸占了奥尔恭的财产,他的女儿玛丽亚娜也不得已嫁给答尔丢夫,玛丽亚娜的情人瓦赖尔刺杀答尔丢夫未遂而入狱,奥尔恭的妻子郁郁而逝,奥尔恭沦为乞丐。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这是比较形象的说法但似乎也没有涉及到悲剧的根源。

《麦克白》颇似古希腊悲剧,其中很强调命运对人嘲弄。麦克白原本功成名就,可是他却相信三女巫的预言,最终预言一一应验,

但是麦克白也身败名裂。这让我想起索福克勒斯的《俄底甫斯王》以及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王》,人的举动都受到神的干涉,当然其中也体现着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可是《俄底甫斯王》中几乎没有表现出俄底甫斯王的人格或者是性格带来必然的毁灭,可以说俄底甫斯是一个生性善良的人,当必然的命运来袭却无力逃避。也许悲剧的悲就体现在人的无辜和无助上,悲剧的美表现为主人公的抗争上,虽然看起来是徒劳的。

可以看到悲剧中必然会出现痛苦和死亡,人们喜欢悲剧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主角,因为同悲剧一样,人的一生也要以死亡作为结局而谢幕。但是悲剧并不是悲观,我们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暂的悲剧中却表达了一种不妥协的永恒的精神。因此,明知理想遥不可及我们还是执著追求,明知人无完人但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知命运无常可是一点也不畏惧,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不是生命存在的目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