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高三话题作文 终成于道(学生修改稿)(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王雅晨)

高三作文2020-11-17 17:04书业网

成功的境界

高三(7)班 左思纯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而成功的境界也有其大小之分。古人云:“小成靠勤,中成赖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勤”、“智”、“德”、“道”,都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重要筹码。但是“勤”、“智”是小,“德”、“道”更高,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将拥有怎样的成功境界。

大多数人的天资并不怎么聪慧,但他们工作认真努力,勤劳踏实,最终能够立身立家,在社会上得到立足之地,这是小成。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父母家人,那些进城打工的人们,或是蓝领白领,所有用劳动获取自己生活所需,辛苦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人,都是小成者。

然而,在这些人当中,更有一部分人,他们能慧眼独具,把握时机,名噪一时,这是中成。比如因一部Iphon而红遍全球的乔布斯,他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更快更便捷娱乐方式的需求,并通过不懈地尝试探索,开发出了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新产品。Iphon为乔布斯赢得了巨大的名与利,他的成功是智慧与刻苦的集中体现。而这,正是当下大多数人在追求的成功模式。

确实,“勤”与“智”能给人以头脑和力量,克服重重难关抵达目标。但仅有“勤”、“智”,我们就只能在自我利益上打圈圈,只注重一己私利,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和获取,这样的成功,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些人怀着天下己任的志向,将目光投向劳苦大众的需求,他们的名字往往会被我们记住整个世纪。立志拯救国人的鲁迅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他弃医从文,笔耕不辍,用整个生命的热忱誓要唤醒中国民众那颗麻木不仁的心。他的作为有着高远的境界,因为他成功剖析了国民苦难的社会原因,犀利的笔触唤起了中国人的爱国心,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当心中有“德”的时候,我们的勤奋和智慧才能找到最正确的方向,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的价值,最终获得大成。

但是,最终的成功境界又是什么呢?纵观历史长河,有这么寥寥数人,他们探索的是人生的“道”。古往今来,人们从他们那里得到人生的规律、自然的规律,他们的所得所感,至今在谱写着人类的未来。中国古代有孔孟先哲,教以后人“仁”、“义”、“礼”之道,他们探求的是为人一生的本质,成为怎样的人,不做怎样的事,世世代代为此困惑的人们从他们那里得到教导指点。几千年前的思索,铺垫了之后几千年中国的道路。如果一个人能寻得人生世界的本质之“道”,他的成功将千世万代永远不息的流传,这才是终成。

成功的境界有大小之分,仅凭我们平平的资质也许连小成都需努力一生。智慧和勤劳仅仅只是工具,即使再有限,只要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哪怕一小步,也要远远胜过无目的追求物质享受甚多。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德”或者“道”,他就有了高远的成功境界,他生命的烛光即使再微小,也能在漫漫长夜中不断燃烧,为后人照亮前方的路。

终成于道

高三(7)班 陈嘉颖

古语道:“小成靠勤,中成赖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勤奋、智慧、品德和道义,四者的不同不仅造成了“大、中、小成”的高下,同时四者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

如果说,成功代表一条道路的终点,那么勤奋就是一把镰刀,一路帮人披荆斩棘,虽然笨重无华,却朴实有力,让人一步一步稳稳向前走;而智慧是一把金

钥匙,打开方便之门;德与道则为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如星辰。

成功决不会轻视踏实努力的人。即使暂时没有成果,只要不灰心放弃,持续不断的勤奋的累积终会有收获的。当年居里夫人在实验室中提炼和研究镭元素时,日复一日很多年的勤奋后,研究才有成效。虽然饱受放射性辐射的折磨,她仍以坚毅的眼神传达了无声的信念。又如梵·高奋不顾身地投身于绘画中,将痛苦的力量转化成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他生前贫困潦倒,无人赏识,但历史证明了一切。

成功更不会辜负那些有才能的实践者。达·芬奇在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成就不仅缘于执着的探求,更因对于艺术的独到思考,有对科学难题的智慧探索。无独有偶,苏轼在诗文方面的造诣也离不开他对世间,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若没有这样的智慧,又怎么会有“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焉?”的超然旷达呢?

然而,“勤”和“智”只是成功的表层。大多数人往往只能看到一个人成功的勤奋和智慧因素,却忽略更为重要的“德”与“道”。

大成在德。陶渊明归隐于田园,借此逃离黑暗仕途。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洁品德自古便是文人隐士眼中的典范。而杜甫心怀百姓,心忧民生疾苦更是一种大丈夫的气度和品格。

“道”的境界则高于前三者。“勤”、“智”、“德”皆能被“道”包容。“道”的“终成”无疑有别于之前的“大、中、小成”,它并非是一两次的小成功,而是包括整个人生,甚至影响世间的大成就。符合“道”就意味着认清前方的道路,坚持真理,遵从客观规律。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在白色恐怖的血腥镇压下紧握笔杆,希望唤醒麻木的群众,是因为他相信真理,坚持正义,追求自由。苏格拉底衣衫褴褛,生活穷困,却乐于长途跋涉到希腊各地传授哲学道义,即使得罪教会,也决不妥协,他坚信“道”的光芒一定会照耀世间。苏格拉底对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不朽的哲学成就归功于他对理性的思想的坚持和对专制神学腐朽性的洞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多数人拥护资本主义时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一针见血。正是他们明确地认识到“道”的重要性,并有发现事物本质规律的慧眼,心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才有了“道”,才取得了“终成”。

终成于道,“道”或许离我们很遥远,但“道”离不开“勤”、“智”与“德”,我们可以拥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培养我们的品德,循序渐进,亦有可能成“道”。

终成于道

高三(7)王哲宜

成功是人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古语道:小成靠勤,中成赖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成功的境界会因为每个人在勤、智、德、道这四个要素中所得达到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要想有所成就,勤奋必不可少,唯有勤奋,梦想才能照进现实。所谓勤能补拙,梅兰芳6岁学艺时,因为天赋条件差,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但梅兰芳从不灰心,肯下苦功,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京剧大家。勤奋的人永远都不会距离成功太遥远,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一路向前,总会有成功的一天。然而若是勤奋的人能加之以智慧、辅之以思想,其所获得的成就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称为科学家的。”在勤奋学习知识的同时,能通过不断的思考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智慧结晶,这不正是学习的更高境界吗?所以,将勤奋和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成功的境界又将上升一个层面。

然而,勤与智终究只是小成,德与道方才是一个人获得终成的关键因素。拥有高尚的品德,能使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德,是引领人生方向的重要风向标。而道,则是一个人在遍历世事、大彻大悟后自然升腾起的感悟。得道之人就像是一棵古树,平静而深不可测。纵观历史,大文豪苏轼在游赤壁后发出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声感叹,正是他明白了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而懂得要投身自然不受外物影响的人生哲理。孔孟先贤,习周礼而知廉耻,游学传道于世,著《论语》、《孟子》以教化世人,这是得道后又将自己肩负起授道于世人的崇高境界。还有居里夫人在获诺贝尔奖,集名利于一身时,却仍然全身心地放在科学事业中,这样的平静泰然又有谁敢说这不是有德、有道之人。

反观现今社会,太多人急功近利、内心浮躁。看似勤奋,却汲汲于名利,看似智慧,却终日耍些小聪明,缺乏德与道的指引,最终却是南辕北辙,离成功渐行渐远。其实,许多社会问题,都是源于人们心中对道德的忽视与匮乏。

无论成功与否,心中有德与道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当勤、智都有所达成时,德与道是最好的助推剂,让人生趋于圆满,达到更高境界。即使没有获得任何成就时,德与道亦能让一个人活出应该有的本色。

成功之道,奥妙深邃

高三(2)冯仅寓

如今书店里总有许多讲述如何成功的书籍,成功之道何其奥妙,何其深邃,绝非片面之词可以道明,古人有妙言:“小成靠勤,中成赖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勤奋智慧之人能得一时名利,成一时光辉,而有德、有道者则能流芳百世,得以不朽。

对于世间众人来说,具有勤智者能于当世得一方天地,争得一时名利。马云拥有智慧的眼光与远见,窥探出了网络公司的巨大潜力,在公司建立之初,寻求投资而频频碰壁,但仍然费尽心力,四处奔走,马云以他的勤奋与智慧,最终使阿里巴巴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也使马云成为众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勤奋是获得成功的基本品质,冰心曾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的牺牲的血雨。”成功的背后必然都有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勤奋苦练与煎熬,而那些玩物丧志者终会于玩乐中逐渐消磨才智,消磨了时光。而仅仅勤奋之人也只能是“小成”,拥有智慧则让人拥有与一般人不同的见地,脱颖而出,是为“中成”。

然而,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终是“小成”抑或“中成”,其光辉终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去,成功的奥妙何止于此,能流芳百世,影响后人者皆是达到了“大成在德,终成于道“。

“德”“道”兼备者以其高尚的人格与精神境界而成就其不朽的灵魂。陶渊明之所以能得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的评价,最重要的并非是他疏淡自然的诗作,而是他“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其“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气节,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守节操的精神境界成为后世士大夫们的精神归宿,他的隐士心境也得到了后人的尊崇和传承,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品格不正与陶潜的鄙弃权贵世俗一脉相承吗?名利的成功不过是过眼云烟,曹孟德此等英雄也抵不过历史洪流,凡终成者无不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征服世人,功名利禄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而“德”“道”兼备者则是影响了他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人格与精神在“浪花淘尽英雄”之后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成功之道奥妙深邃,成功的境界愈求愈远,勤奋智慧之人能得小成中成,他们是胜利者,但远远不是伟人,“德”“道”兼备者才能到达精神的高地,他们的精神丰碑如珠峰高高屹立,如古井泉水源远流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

高三(2)班 肖晨瑶

人生,好比一次修行,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苦旅。我们都如同跋涉的苦行之僧,在这段无法回首的旅程中,默默咀嚼着生命给予我们的养料——或喜或嗔。这般的修行,不为其他,只为有所得,更有所成。而勤、智、德、道,就是成功的四种境界——勤智者的成功,是外在的成就;而有德之人的大成,就内化成灵魂上的升华;而所谓的“得道之成”,是一种终极的成就,它是人类精神世界里质的飞越。这四种成功,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更是对于精神境界的执著追求和不断超越。

勤与智是成功的基石,勤智之人便拥有“成事在人”的奋进与谋略。“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种由勤勉,催生出奋进的执念,必然酿就成功的芬芳。而聪敏之人的成就,却是另一种境界的提升。拥有大智慧的人无疑是上天的宠儿,他们往往能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至极致。勤与智,就是人类实现自我成就的原动力。

然,勤智之成,终究只是外在的成就,若要灵魂上的飞升,那“德行”必然是大成的内核所在。翻阅史卷,有德之人众矣,而如杜少陵者怕是了了而已。杜甫,这个承载了后人太多赞誉的文豪,他应该是中国文人一个另类的存在吧。在我看来,杜甫的另类就在于他身上突出又不突兀的矛盾:作为人臣,他刚毅不屈,不愿苟同这污秽的尘世,将满腔愤慨沉郁化作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直指弊政;而作为文人,他又有着另外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为苦难的百姓、为不平的世事、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他落泪了,一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无尽的无奈和苦痛又让他的内心显得如此脆弱和柔软。而这种矛盾终究定格在了他兼济天下、心怀苍生的德行之上,他的“德”就是一种“大成”,也是这个时代乃至下个时代人们精神的给养。有德之才,他们的成就不是权势的堆砌,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丰腴和人格素养的塑造。

人们常言修行的终极目标便是“修道”,故曰:终成于道。而所谓的道也无外乎就是一种精神的大境界,超然物外的成就。它无关名利权势,不求外在浮华;它涵盖了德的精髓,又凌驾于一切的德行之上。这不由让我想起那饱含争议的“华沙之跪”,德国总统勃兰特在波兰纪念犹太人被害的纪念碑前下跪,从此他背上了“辱国”的骂名,可是这一跪又如此的令人敬畏与慨然。勃兰特,在历史真相的面前,犹如一个虔诚的教徒,他不逃避畏缩更不加掩饰,反省着那本不应由他承担的过错。历史纵然无法改写,暴徒的恶行无法挽回,可勃兰特的赤子之心、勇气和信念却让德国重获世界的尊重。他的下跪,规避了战争,抚慰了亡魂,维护了和平。如此抛却个人荣辱,以一人之力承担起历史罪责的勃兰特,绝不是懦夫,他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世间正道。因为“任重”所以“道远”,将捍卫人间正道作为信仰之人能有几何?能“几于道者”又有几何?“道”,是终成,是成功的大境界,它为的是正义的长存,是洗尽铅华后那“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凌霄豪情。

人生是一次苦旅,有人终究碌碌无为,有人有所成就,有人或几于道,无论哪般成功的境界,都是一次心灵的修炼。“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在德,终成

于道”,我们追求的是人类精神世界质的飞越,由此,我们不仅仅只是一棵芦苇,而是一棵“会思考的最伟大的芦苇”。

故,路漫漫,其修远兮??

成功之法

高三(2)班 陈玮

古语道:“小成靠勤,中成赖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的确如此,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智慧是成功的条件,品德是大成者必须具有的素质,道义是终成者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四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是达到终成的四个必经过程。 小成靠勤,中成靠智。的确如此,勤奋是成功基础,智慧是其外在条件。古语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学者只有孜孜不倦地努力奋斗,才可收获小小成就,可这些成就仅仅是对于个人而言,因而只能算是小成,若加以些许智慧,才可达到中成,爱因斯坦曾说过:“成功是99%的勤奋加上1%的天才”。可见,只有通过勤奋打下扎实的基础,再通过睿智进行升华,方能达到中成。

然而仅仅通过勤奋和智慧只能实现个人的成功,若要有大成必须将这两者内化,与内心的道德准则,品格德行相融合。大成在德,品德是一个成功者必然具有的素质。比尔盖茨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勤奋智慧,更在于他的道德品质,他愿意将自己大部分财产捐献给慈善机构,这不仅是他事业的成功,更是他生命的成功。居里夫人也是如此,因为勤奋与智慧让她发现了镭,但她的成功不仅在此,是她放弃专利权,不为名利所累,只愿能有更多科学家一起研究,推动社会发展才造就了她的大成。纵观这些大成者,不仅是一时一生的成功,不仅是小我的成功,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影响一世之人的大成,而这不仅源于他们的勤奋和智慧,更在于心中的品德,伟大的德行。

然而终成者,不仅拥有勤奋和智慧,同时也具有伟大的品德,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一直坚守的行为准则,他们一直所追寻的人生信仰,而这才是成就终成的关键。终成于道,道义是终成者内心坚持的信念,人生的态度,这是登上成功之巅最重要的一步 。季羡林因为勤奋努力和过人的才智赢得了国学大师的美名,可他的成功不仅在此,他的平易近人,愿为年轻学子看包毫无怨言,是他的道德素养更让人得以崇敬,可这些仅仅是他学术或是他个人的成功,他的终成提现在面对强权时始终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坚持内心的信仰。

在“文革”期间面对“四人帮”的压迫,他坚守内心的信念,偷偷翻译《罗摩衍那》,不向威武低眉折腰,只为让那文化之光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他用笔来呐喊,诉说着自己的人生信仰,坚守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这才是他达到终成的原因。十二月党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勤奋与智慧是他们成功的基础与条件,面对沙皇的专制残暴,毅然放弃贵族地位与财富,为自由平等事业献身,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人生信念和坚守的行为准则给予了他们向专政挑战的勇气,才使他们名垂青史,他们的成功是人类的成功,不再是个人的功与名,他们的成功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登上了终成之巅。

可见,勤、智、德、道这四个条件互相渗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用勤奋打好基础,用才智充实自己,用德行提升自己,用准则升华自己,方才能真正到达终成之巅。成功之路就像是螺旋上升的楼梯,不断循序渐进,若没有勤与智作为基础与条件,成功只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若没有德与道,成功只是冰山一角,因而这四个都是达到终成的必然条件,必经之路。

古语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让我们用勤奋与才智打好基础完善自己,用品德道义深化自己,达到终成之巅。

怀德成道

高三(2)班 朱熠凝

人生在世,大都盼望能做出点成绩,区别只在于各人于成功都有自己的标准。标准不同,行为处事的原则自然亦有变化,最后达到的成功境界,更有高下。

正如古语所云:“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靠德,终成于道。”

对大多数人而言,温饱有余,有处安身就是一种不错的理想人生,少部分人还希望在这基础上,还能活出些个性来,收获声名与财利。这或许就是所说的小成与中成。于前者,但凡忠于本职,勤勤恳恳的,都不难达到,而于后者,除却勤奋之外,还要些天赋的灵感和才能。这种物质意义上的绝对成功,往往更考验的是人的眼光、直觉和手腕,否则每年那么多考入哈佛的,岂不是人人都成了扎克伯格?

勤奋和天资能成就个体对于生活的很多期望。然而,个体的成败,往往又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小成与中成的追捧者,可以成为时代的受益者,但不可能去承担更多更远的责任。能承担的,唯有那些秉德而行,以身称道的有志者。

何谓有德有道?简而言之,德,就是对他人的负责;道,则是在德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对某些理性和精神的追求。在这两点意义上的成功,往往不尽相符于世俗的标准。对他人尽责,往往就意味着对自己的苛刻;坚守精神富足,不可避免地要在物质层面上做出让步。这些怀德而行,以道为尺的常常做出的选择让人困惑:鲁迅甘愿放弃在十里洋场做个养尊处优的医生,乐得领受政治的高压,继续以笔为枪,直批现实。常书鸿抛却了在巴黎人人艳羡的惬意美名,将自己流放到敦煌,用一辈子的寂寞守护着故纸堆中的文明。然而,正是这些,在常人眼里看来,很有些痴傻气的行为,成就了他们在人格意义上的大成。在经受个人苦难之后,反能烛照、超度、更多人的苦痛。中国人的理性精神高地,德与道的原则标准,就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构筑完成。他们让我们看到,无论为官或治学,从艺或执政,德与道都始终存在,超脱个人喜悲,大悯天下苍生的情怀,始终存在。

因而,德与道的大成与终成,不在自己,而在他人,他们成就的是千千万万人的小成,是一个时代拥有希望与安心的根本保证。无论它此刻是好是坏,只要还有人在德与道上保持清醒,体制就永远不会向一个更坏的方向滑落。因为有德与道,亦就有人清醒与自觉,也就有了抗争。

回归当下,今天我们的很多现实问题,也就不难有解。在消费文化盛行,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总是更多地强调个人成功的合理与伟大,宽容为达到这一目标,任何的不择手段,变得只有见花落泪的矫情,连餐桌都成了一张张元素周期表的展示台。在精神和物质都处于危险边缘的当下,我们期许有人敢于忍受先知者的寂寞,乐于怀德成道的人。

不仅仅成为自己的成功者,更成为他人成功的守护者,通往终成之路,漫而修远,然,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们凭什么以成功(修改中)

高三(2)陈如依

我们凭什么以成功?用现下很流行的一个答案来回答,凭RP。RP是什么,即意人品。这有点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调笑的背后,恰恰反应现下人们对于成功的谬误。在单纯以物质为上的社会里,智慧与勤奋只会让我们的GDP上了又上,雾霾重了又重,而关键实行中国梦和国家软实力在于道和德的推行。

古语道:“小成靠勤,中成赖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分大小,我们要成为只追求道德的理想主义者,更在于我们以勤智为基础,以道,德相辅,来成就个人本质上又或者说是灵魂上的一种飞跃。

德在于完善个人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苏格拉底曾言:“知善者必能行善。”只要有正确的见解,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唯有行所当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而完善个人品德,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必然不会是徒然白白所得。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好书的原因。好书往往能帮助一个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是非黑白选择之前,让心灵有对恶的排斥,从而更容易选择恰当的善行。而成功也正需要这一种必然的指引。当我们面临中成的量变,而去飞跃大成的质变时,往往有许多诱惑和陷阱。自我的修养和价值观,让我们可以轻易避开这些人生的黑暗,去奔向光明。因而,德恰为人生之明珠,引领着我们前进。 道在于坚持自我之见,勇于探索人生的真理。当哥白尼发出日心说的那一天,无数的教会与神论信仰者愤怒了,他们将自己的羞愧与无知发泄于这个勇于坚持真理的人身上,把他的肉身投葬于火海之中。然而,他的思想却没有随之暝灭,相反,却随着火光的消逝而愈加旺盛起来。这也就是道为之所存在的意义。道之成,并不会为时光所吞噬,它的存在超越了时间的局限。以至于无论何时何地,甚至几千几百年以后,我们都会惊叹它的光芒是如此的耀眼于神圣。当我们重新再回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智慧的人时,并未因当时人的偏见而执拗于至今,脱离了时代束缚下的他们,成功显得极其弥足珍贵。他们坚持着自我之见,不为世人、时代所局限,他们用大道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通往了永恒的精神世界。让后世予以仰望和崇敬。

道与德既是相为独立的一个个体,也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他们都在于对人生至善至美的追求。也许有人会驳斥说,既然道德如此之重要,为何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君王肯重视他呢?而孔子的悲哀恰恰是于时代所限,他预见了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违背了道德,失去了准则,必然,成也只是小成,终将逝去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始皇极一时之盛,却毁于一旦,众叛亲离。其所在正因道德之丧失啊!而如今,在学术造假,食品安全危机下,何尝不是世人对于功利的短视,对于道德的忽视呢?道德或许并不确实存在,也无法具体感知,但他们深于我们的内心,只有守住他们,才能于中成之后,有人生的飞跃与精彩。

我们凭什么以成功,当你处在人生的三岔路口,请多问问自己。也许你已经完成了勤的积累,智的量变,也许你只是一介凡夫俗子,碌碌无为,但只要我们坚守着道与德的底线,不违背自己的内心,我们就能走出属于我们的精彩!

  • 关于友情(1400字)作文
  • 观斯大林格勒有感(500字)作文
  • 路人(600字)作文
  • 当你不再是博得世界宠爱的孩子(800字)作文
  • 多读书,读好书,善思考,勤动笔(1600字)作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