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关于识字写字的要求 [1500字]

历史典故2021-01-13 21:44书业网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关于识字写字的要求

拿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的编排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作为编者,请问这部分的编排有些什么考虑?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这一内容的编排,我们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因为词句是用一个个的字组成的,字识得太少,阅读和习作必然会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打好识字的基础,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这套课本按照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学生学习两年语文,大约可以认识1500 个字左右。其时的识字覆盖率就可达到96%,也就是说,学生阅读500字的短文,不认识的字将只有20个,识字与阅读的矛盾便大大缓解了。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1994年就运用的这种编排策略,与《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多认少写”的要求不谋而合,并在“国标本”的编写中继续被采用。

二是注意揭示汉字的规律

学生识字,就是意味着形、音、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以往识字教学形成这种联系主要是靠机械重复,即教师带领学生循着一个固定的套路反复地去拼字音,数笔画,说部件,联词语。用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虽也能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但事倍功半,效率很低。

我国心理学家艾伟早就指出,用“六书”去解释生字能建立牢固的形、音、义联系。教学实践也证明,深入浅出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渗透“字理”,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便有意识地揭示了一些汉字的造字规律,尤其是形声字的规律。在2500个常用字中,形声字占2100个。形声字一半表音,一半表义,在字形结构上都有其共同具备的基本部分。我们用转转盘的方法给一个声旁加上不同的形旁,就能够合成一串字。学生掌握了形声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汉语拼音的帮助,识字效率便可大大提高。

三是博采众长。运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识字

用哲学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其长处,也会有短处。编写识字教材,如果“闭关自守”,或是“从一而终”,难免失之偏颇。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了各种识字教学的优秀成果:既从传统的识字教材中吸取营养,将识字材料编成韵

语,又取“集中识字,提前读写”等现代教改实验中的先进成分;既有集中识字,又有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有容乃大”的教材特色。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基础上,我们大胆创新,编写出了专家首肯、老师欢迎、学生喜爱的“词串”,成为教材的一大“亮点”。

教材的生字是按照什么原则安排的?为什么有些笔画多、较复杂的字排在前面,而简单易写的字却排在后面?

生字的编排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因为语言是一个系统,那么,作为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也必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所以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识字教学系统。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严格遵循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尽量先安排高频字和覆盖率高的字,以利于识字的巩固和日后的读写实践活动。二是尽量先安排常见的偏旁部首及构字能力强的基本字,如一年级(上册)的“认一认”,使之成为今后学习合体字的基础。三是尽量先安排笔画较少比较简单的字,后安排笔画较多比较复杂的字,如: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中、青、不、村”等字,而“冲、晴、还、树”就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让学生学习“波”和“女”,二年级(上册)再学习“婆”;一年级学习“土”,二年级再学习“吐”,等等。

当然,有时我们也会遇到难题,如在确定每册要求会写的生字时,我们想先安排一些简单的常用字,课文中却偏偏没有;我们想先安排独体字,再安排合体字,却又要考虑让学生逐步学习一些偏旁。当碰到这样的矛盾时,我们便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的精神,将使用频率的高低作为首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决定选字的先后顺序,这样也就出现了一年级(上册)安排“样”二年级(上册)才安排“羊”。的情况。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先学整体,后学部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再说,从学生识字心理来考虑j并非字形简单笔画越少的字学生便越觉得简单易学,也不一定字形越复杂学生就觉得越难学;识字的难易度与字的复现率密切相关,字形显得规则方正的字学生会觉得容易写好。照此看来,适当来一点“由繁到简”也未尝不可。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生字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安排的?按照惯用的分法,教材的生字通过两种途径来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注意吸纳各家之长,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为我所用。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看图读韵文识字。吸收传统识字教材(如《便蒙六言杂字》)的编写经验,将表示同类名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组成似诗非诗的小韵文。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1——“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桃花杏花梨花”。二年级(上册)的“识字”l——“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表面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为帮助学生了解字(词)义,每课还配了情境图。二年级(上册)的“识字”2、5、6课也属此种形式,与前面的两册一起,分别编人了有关四季风物、动物、蔬菜、街道、军事、节日、旅游、体育、乐器等方面的词语。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集中

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独到的效果。

二是看图会意识字。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并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韵文。如二年级(上册)“识字”3和“识字”7,便是通过表现“笔、灶、尖、歪、尾、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再读后面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对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

三是“转转盘”识字。先显示同二个声旁、的形声字,再将这些字编进一篇韵文,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和“识字”8、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和“识字”8均属于这种形式。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课文先以转转盘换偏旁的方式,转出了。“猫、锚、喵、描、瞄”等一串同声旁的形声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这几个字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之后,又配了相应的语境儿歌“船上有只锚”供学生阅读,在加深理解字义的同时,领悟到形声字的学习方法——“看看偏旁就知道”。

专门安排“识字”课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集中地识一批字,并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除此而外,大量的识字任务要靠“随课文识字”来完成,这也符合“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是为了阅读”的整体观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识字教学原则。

无论是随课文出现的生字,还是“识字”课文中的生字,凡是要求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出现;只识不写的字则列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间,表示学生只要学会了这些字,阅读课文就会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为了练好小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所有要求书写的生字,我们都根据国家语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的标准,一一展示笔顺,以便小学生在描红、仿影、书写时有所遵循。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非常重视写字,学生在用了这个教材以后,字确实比以往的学生写得好。请问以后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没有整体考虑?

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人们常说:人能写字,字能写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写字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训练作了整体考虑。

从纵的方面看,写字训练贯串小学阶段的始终。低年级段主要安排了铅笔字的训练,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中年级段主要安排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钢笔字训练,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训练,从描红、仿影到临帖,要求逐步做到写得匀称,字面干净。此外,还要安排使用和保管钢笔、毛笔、墨水、墨汁等书写工具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的训练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 从横的方面看,坚持“识写结合,描仿人体”。所谓“识写结合”,就是识什么字,就练习写什么字;所谓“描仿人体”,就是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渐“人”楷

书之“体”。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我们在生字下面设计了相应的描红练习,并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这样做,不仅巩固了所学生字,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字机会,让学生通过科学训练写出一手好字。

将“成语”编进教材。应该说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对此编者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从小学低年级就让学生学习成语?

先说说为什么要将成语编进教材。老师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积累是个大工程。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比如“青出于蓝”,原出自《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学生超过了老师或后人胜过了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无怪乎启功先生将这种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比作“集成电路”。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重视成语积累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不少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或寓言、神话故事。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学习成语不光是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学习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厚了,领悟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做这件事呢?这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的。古人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我们就是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从低年级起就让他们积累一些成语,以打好人生的“底色”。 “成语”部分的编排有没有什么特点?对教学有着怎样的要求?

只要将教材读上两遍,成语部分的以下几个鲜明特点还是不难发现的:

1.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章炳麟语),根据小学生记忆的这一心理特点,将生字编成韵语让小学生记诵是传统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传统蒙学的这一成功经验,我们将成语组合成了押韵合辙的“成语歌”。

2.具有排列有序的特点。成语歌编人哪些成语,怎么编排,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每对成语,有的意思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有的意思相承,有的可用前者解释后者。如: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寒来暑往星移物换

显而易见,成语歌中的前一成语与后一成语的意思相近且相承。整个的一组成语以“块”状出现,都是围绕“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意思的。

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成语”出现在单元练习中,它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他内容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与课文内容相互关联,学习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一年级(下册)练习8的一组成语:

临危不惧、多谋善断

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显然,看到这些成语,学生自然而然会将之与“司马光”联系起来。

二年级(上册)练习4是这样一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一往无前

在学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后,学生理解其大意便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正因为“成语歌”有着押韵上口、成块成包、似曾相识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应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学生会背成语歌,这只是学习成语的第一步,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感悟。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用过去那种解释词语的方法来教学成语,在“理解”上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让学生了解大意即可,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激发学生“读”和“背”的兴趣上,这就好比牛儿吃草,先把革吞下去,以后再来慢慢反刍。学过的“成语歌”要让学生经常温习,还可以让学生按义类分别列举成语。要鼓励学生平时处处留心,学课文,读课外书,看电影,看电视,跟人谈话,如果读到或听到成语歌里的成语,就要想一想,人家是在什么场合用的,是怎么用的,并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学过的成语。

对于“读读背背”中除“成语”外的那一块的内容,教学时应该注意什么? “读读背背”的内容除“成语”外,包括名诗选萃、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谜语、楹联、儿歌等。“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这些语言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或哲理,反映了创始者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这些内容让学生读读背背,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读书明理、做人处事都大有裨益。

要求读背的语言材料,只要能认识里面的字,熟练地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需多讲,更不要旁征博引。只需学生粗知大意,其中不懂的地方无需深究,不必苛求。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慢慢地也就懂得了其中的蕴涵。老诗人臧克家在谈到儿童读诗时说:“孩子对其中某些诗,听了能懂,读了顺口,一定会感到有趣味,立即就能成诵的,如李白的《静夜思》??我觉得不懂也没关系,把绝句当歌唱,先把它成诵,首先被诗歌唱的音乐性所打动,由音渐渐到义。音,动听,也动心,一时不懂,早晚会懂的。”老诗人的这番话,对我们应该不无启发。

  • 历史典故
  • 经典历史典故28则
  • 中国历史典故 (500字)
  • 历史典故及相关人物 (5000字)
  • 历史典故的成语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