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蒙田的热爱生命是长篇小说吗

小说2018-08-21 21:29书业网

篇一:读蒙田《热爱生命》引发的一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cn

读蒙田《热爱生命》引发的一点思考

作者:王超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2期

摘要:对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思考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碌碌无为,还是追寻“生命”的真谛。其实关于生命本质的探讨早在16世纪法国蒙田就进行了描述。他认为,生的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同时他提出了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一些方法。此外,对于本篇课文,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教学重点和路径。

关键词:热爱生命 教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17-02

关于《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是高二下学期的一篇说理散文,当时老师讲的时候感觉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今天有幸再次拜读感觉深有体会,特别是“生命”二字引发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到底生与死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说:“生之本质在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不感到死之苦恼”?下面就让我们解读下本文的生命意识。

1 热爱生命的主题

1.1 《热爱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文章开头是说“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这是一个简洁的、引人入胜的开头。紧接着道出了作者所关注的词语“度日”。他赋予它以双重含义: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无异于“消磨光阴”,打发时光。而“风和日丽”的时候,则要“慢慢赏玩、领略”这“美好的时光”。这一奇异的对比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作者详细解说了这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所谓“哲人”的颓废习气,二是“我”的积极的人生观。“哲人”和“我”生活方式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对生命的看法不同。在“哲人”看来,生命是“苦事”,是“贱物”。“哲人”不尊重生命,所以活得毫无乐趣,百无聊赖,生命在无谓的消耗中悄然而去。相反“我”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我”对生命心怀感谢,热爱生命,所以“我”不会虚度时光,而是活得认真而洒脱,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①作者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但是他的意图却一目了然。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1.2 《热爱生命》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但是逻辑思路却异常清晰、严密

如果说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谈“生”,那么后半部

篇二:1热爱生命蒙田

1热爱生命蒙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品读文中重点语句。 能力目标 对文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和同学交流切磋,共同提高;通过练习,发展运用不同文学形式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情意目标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一、导入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如果能请教一下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与《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二、作者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

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三、文体常识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散文与随笔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

“幽默”,较为惬意。(引自刘锡庆《“随笔”随谈》)四、朗读: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

五、整体把握 第一段:1、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1:使人感觉:浅显、熟悉、亲切,易接受作者的观点。说自己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度日”

undefined

2

(过日子,多指日子过得很艰难)。人活着,表现方式就是过日子。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作者将日子分为两类:“坏日子”,飞快地“度”过去;风和日丽的时候,则“慢慢赏玩,领略 美好的时光”。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度日”的双重含义。 作者是如何看待“好日子”和“坏日子”的? 坏日子——“度”,好日子——“品”。 2、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 “哲人”消极地看待生活,仿佛(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蒙田的热爱生命是长篇小说吗)生活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而自己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如果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不正确,“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糊涂人”正是如此。

苏格拉底忍受饥饿、贫穷,忍受儿女的不恭

和妻子的恶意中伤,同时还忍受暴政、牢狱、铁镣和诽谤,二十七年如一日。这样一位伟

人学者和无敌的将军,却从不拒绝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并且玩得十分高兴。在蒙田眼中,“这一切活动都与圣贤相称并为圣贤增光。 ” 3、“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参考】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伟大而神奇的杰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既然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的厚赐,更值得我们珍惜。)第二段:“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说明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第三段:题目是“热爱生命”,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要谈到死亡? 面对“死亡”,作者的态度:不怕死,乐于生,充实生活。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原因是,1、强调不是因为生命的艰辛。2、“生之本质在于死”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死亡是人人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 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生命价值的起点,俗话说“盖棺定论”,一个人只有到了死亡,才定格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每一个想活得有意义的生命而言,走向死亡的过程便是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3、“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 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举出实例证明这个观点。【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

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身亡的苏格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伦敦、吞枪自尽的海明威、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直面死亡》这篇文章堪称对他的死亡观 的最好概括。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沉思。谁学会了直面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并不是件坏事时,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4、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4、享受生活要讲究方 法。作者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5、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为什么要这样享受生活呢?

【参考】抓紧时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有效的利用时间,弥补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满。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

3 受生活(这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 鲁迅 六、《热

篇三:热爱生命 蒙田

热爱生命

蒙田

导入: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感叹人生、感叹生命,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他们都在感叹生命是如此短暂,如匆匆而逝的流水一般,不舍昼夜地远离我们。今天,让我们走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蒙田,看看他是如何对待生命的。

课文分析:

一、朗读全文,找中心观点。

中心观点:热爱生命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问题1:文章开头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对这个话题有怎样的认识?

话题:度日。

认识:坏日子 消磨光阴 飞快地“度”

好日子 慢慢赏玩细细品尝

问题2:其次讨论了哪两种人?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对待生命的?

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苦事、贱物。

“我”: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

问题3:不同的人对待生命有不同的态度,那么会导致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糊涂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寄托于来世。

聪明人:享受生活的充实、生命的精彩。

综上结论:生命是否精彩,取决于对待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问题4:谈论生命,便不可避免地会联系到死亡,那么该如何对待死?

“我”:毫不惋惜、乐于生活

方法:关心生命、珍惜时间

三、总结思路:态度话题方法

热爱———生命———惜时

知识迁移:

步骤1:联系自己,谈论生命。

步骤2: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有哪些方法?

以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材料,看看他们是如何增加生命的分量的。

材料1:

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主要事迹:8年来,阿里木把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上百名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对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颁奖辞: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阿里木的方法:爱心。

材料2:

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主要事迹:吴孟超,现年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他为中国肝胆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颁奖辞: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的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的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的方法:坚守。

材料3:

朱光亚: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

主要事迹:朱光亚,已故著名科学家。1956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把自己的一生概括得很简单:“我这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直至2005年退休。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颁奖辞:他的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朱光亚的方法:奉献。

步骤3:

总结:他们用自己的方法享受着生命的精彩和乐趣,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真谛,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铸就着时代的精神和丰碑。

结束语:是的,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我们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可以充分利用今天;我们不能要求生活一帆风顺,但可以做到鼓足勇气,像蒙田一样,热爱生命。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