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古镇明清院落设计方案

方案大全2019-03-18 06:03书业网

篇一:古镇建设

古镇建设

概述

西汉成帝远延二年(公元前年)置青蒲乡(白蒲),境内多湖泽,蒲草丰

茂,至西晋时,曾有一些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东晋 时这里人口增多成为集镇,并于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与如皋同时建县。古白 蒲为蒲涛县县城。北周时,白蒲地区淹没,后又重新成陆。蒲涛县城古貌已无可

考。白蒲古镇后经几个朝代的建设至清时成为“江南北有数名镇”。境内寺观棋布,湖泊

星罗,坊表林立,拱桥跨水,园林如画,古木蔽天。

民国以来,局势动荡,战争频繁,白蒲镇只有破坏,没有什么建设。新中国 成立以后一段时期,城镇建设有一些发展,但由于无知和左的思想,白蒲镇许多 “古”的资源没有很好保护和利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大了市镇建 设的力度,增强了对古迹的保护意识,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白蒲镇的建 设可谓日新月异

镇区建设

白蒲手东晋时建县,后废于隋朝,“既废以后,城池湮没,形势改移,渐至 海运东荡,巨浪冲击,几成泽国”。后历几个朝代的发展,至清时“江海去镇遥 远,户口殷繁,文风鼎盛,人皆安居乐业”。白蒲遂为“江南北有数名镇矣。” 据清镇志记载,明清时期白蒲镇及镇郊有园林三十多处,早已成为历史。又 据《通州直隶州志》卷首白蒲镇图所示,白蒲有中营、左右营汛防3处,还有德 星门、登津门、聚德门等过街的门楼,表坊林立,寺观遍布,河流纵横,九桥跨 水,因白蒲镇自公元958年至新中国成立近千年时间一直分南北两镇,所以主要 建筑物围绕中轴线呈南北对称状态。公元1912年至1949年,即民国至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时,白蒲的镇貌和范围总体变化不大,清镇志记载的街巷建筑还依稀 可见,一条官河纵贯南北,三条桥横跨东西,其中南石桥为石拱桥,官河东侧与 市河平行,一条主街道地面当中铺设花岗石板,其余皆是乱石铺就,古色古香。镇上 有大小庙宇十几座,其中有的已十分破落,法宝寺为州属八大丛林之一;有石牌 坊近20座,其中“百岁坊”、“五世一堂坊”最为有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留 下的古院落;有古木银杏数十棵,见于各庙宇和茔地,其中佑圣观(已改建)两 棵相传唐时所植,已近千年。以上这些资源,都没有很好的保护和丌发,毁于无 知和“左”的思潮,人们惋惜地称60多年前的白蒲是逝去的周庄。

篇二:古镇规划要点

古镇规划要点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系列讲座

历史文化古镇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护和开发古镇是近年来热门话题和讨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镇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

一、规划目的

(一)文化:延续古镇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古镇尤其是它的核心保护区域、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镇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等等的组成部分。

(二)民生:综合考虑城市、古镇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镇各项功能,改善古镇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经济: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特色商业街区。

二、规划意义

(一),从保护的意义来说,对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二),通过对古镇的规划与设计,希望能让人们在看到古镇真正的美丽和深知古镇景观存在的历史意义的同时,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大家积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去,总结先人千百年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经验,谋求现代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三),现实意义重大。规划在于指导实施,而实施的结果会给居民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和小与规划是否合理,就与整个规划设计是否成功有很关系。

三、规划原则

(一)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要素,和长期坚持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相呼应。在保护和整治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古迹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利用整体保护、分层次保护、分类保护等方法,使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风貌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整体性原则

历史文化名镇是包括建筑、环境、空间格局以及人类活动在内的统一整体,要保护整体风貌和格局,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三)老建筑相协调原则

历史建筑是反映古镇历史文化价值和历史风貌的核心载体,新建建筑要从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装饰等各方面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以保持和维护古镇

的历史风貌,同时使古镇的历史建筑文化得以延继和承续。

(四)分期实施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要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制订近期、远期保护目标,逐步实施整治、改善和更新。

(五)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古镇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采用保护和发展协调进行、互相促进的方法。鼓励围绕文物古迹进行健康适度的旅游开发。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原则

在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中,既要保护和传承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弘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古镇的历史。

四、古镇规划案例赏析

(一)黄龙溪二期“上河衢田园水村”设计

黄龙溪“上河衢田园水村”--项目背景

黄龙溪,四川成都双流县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号称“中国天府第一名镇”,2011年荣获“四川最美古镇”大奖,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双流县城35公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城镇,是成都市郊区新的旅游热点,是以旅游业为主,商贸服务业为辅的旅游型山水小城镇,其开发与利用一直受到国家文物局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黄龙溪“上河衢田园水村”--设计理念

根据对黄龙溪原有建筑风格,我们设计团队确立了将黄龙溪所有建筑体设计为传统的川西院落式民居风格,不是单纯的明清式样,而是简洁大方、古朴自然,外观虽无华丽,却有古典淳朴之美。运用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三合院、多进院、牌坊、照壁、阙楼、露台、耍坝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的街坊里巷,再现出“百年老成都”的风情与繁华。所有建筑及公共区域用材和工艺粗中有细、自然协调,具有高雅精致之美,横平竖直的人工堆砌痕迹。在景观小品设计中,本案结合黄龙溪千年传承的龙文化、三国文化、商贸文化、古蜀文化、民俗文化等于建筑景观中巧妙布局,相得益彰。如:民俗灯笼、撑弓吊瓜、石鼓地雕、八阵树林、竹海长廊、民俗画舫等。同时本案配套系列廊房、露台、门坊、阁楼、封火墙、过街楼、涌泉井、舂米车以及具有黄龙溪文化特色的各式岛屿、码头、石雕、石作、桥梁等小品景观,赋予其文化内涵,形成本案“外形与灵魂”的完美结合。

(二)福建聚龙小镇

聚龙小镇—项(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古镇明清院落设计方案)目背景

世外桃源聚龙小镇总规划面积约250万亩,是一个集山水、运动、健康、休闲与会议等于一体的结合性区域,配套功能齐全,建筑的打造结合地势,尊重原生态环境,人为园林景观的打造做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每一个在

这里的人量身定制了属于自己的一站式奢享时光,让停驻于此的人们真正感受桃源式的氛围

聚龙小镇—设计理念

我院受业主委托,着力设计聚龙小镇美食城的景观。聚龙小镇美食城位于聚龙小镇入户位置,景观面积约30000平米。承载整个小镇吃、娱、游的功能,对于整个区域的功能配套、经常带动、人气吸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院对整个聚龙小镇的打造理念和泉州当地的人文特色,以及美食城已经实施的建筑方案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与分析对比,最终得出一个极具泉州人文特色的景观设计方案。

聚龙小镇美食城水系景观是结合当地闽南文化特色,融入闽南文化中的元素来呈现景观样式,同时与建筑风格相协调,打造两条聚龙小镇特色的景观溪流。使聚龙小镇美食城满足聚龙小镇三大功能特色,即悠、雅、趣的生活方式。

篇三:风情古镇

产品模型—产业地产—风情古镇

一、开发背景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建设已然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面对过度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巨大压力,选择一条什么样的的村镇化之路,是每个在建、新建项目都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

目前项目地范围内包含金塘社区,金石村,广贤村,新华社区,石瓦村五个村落,约6000-8000人,为实现项目的顺利开发建设,必须解决好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的合理安排问题以及城乡人口生活方式的相互渗透与影响问题,并对其生活配套设施进行全面考虑,妥善解决后期分配问题。从而树立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标竿与典型,融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品牌形象战略中去。

二、开发建议

1、土地集约化

将零散村民用地集中为镇域开发用地,将土地进行集中管理,有利于提高农民城镇化水平。

2、效益统一化

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

3、设计产异化

拒绝过度城镇化带来的千镇一面发展模式,而是做主题乡村,精致乡村、做宜居社区、生态社区,因地因村制宜,发展独具品质的主题型新农村,特色化小城镇,不仅仅强调的是生活环境,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三、产品设计

操作步骤

(1)操作步骤1—依托巴蜀文化,构筑巴蜀文化活态博物馆

自古以来,巴蜀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也是巴蜀地域文化的典型。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巴蜀

地域文化特色相契合,走突出巴蜀地域特色文化之路,是一条符合四川省情的现实道路。

本项目在新农村设计上以巴蜀文化风情为依托,深入研究巴蜀文化精髓,取中国传统建筑的“空、虚”之道,充实新村社区文化内涵构筑巴蜀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2)操作步骤2—引用加拿大“山水田园城镇”理论,合理空间布局

引用加拿大建筑大师的“山水田园城镇”理论,进行合理空间布局;挖掘民居建筑空间特质,整合中国传统建筑与成都居民建筑元素,打造新颖特色且饱含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

规划规模:目前五个村落共2200多户,6000-8000人,按照每人100平米分配,共需规划建设用地1051亩左右。

居住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理论“风水”学说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是“院落”空间,可以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故在本次新村建设上,整体采用组团“院落”式布局,将各家住宅间距保证在不小于1:1,保证采光、通风、卫生、防灾等因素达到最优的状态。

(3)操作步骤3—实践“大景观、多亮点”设计模式,提升新村环境

依托项目地内丰富的资源环境基底,突破现有区域局限,实践“大景观、多亮点”的模式,在整体布局上,将村落所辖的坡地、道路、沟渠、庭院作为一个整体素材来考虑,整个村落通过人工水系打造进行联通,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现世美景;沿着新村内的道路两侧及公共空间进行场地铺装、围栏、花坛、路灯、座椅、雕塑等节点小品布置,丰富新村环境,为整体景观设计画龙点睛。

(4)操作步骤4—完善功能配套设施,丰富、提升生活质量

在新村建设上除居住环境的营造外,还要充分完善整体功能配套,建设乡村文化园、文体活动馆、社区医院、便捷超市等生活配套,一方面为村民提供生活方便,另一方面实现村民的精神层次享受,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宜游、宜养的新型乡村面貌。

四、前景分析

1、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典范

2、巴蜀文化活态博物馆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