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杜陵叟赏析

赏析2019-04-07 15:14书业网

篇一: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 《杜陵叟》

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

《杜陵叟》

使用请咨询淘宝君顾法律咨询

《杜陵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作品赏析

【注释】: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

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这首诗在禾穗青乾,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接着的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里胥才慢腾腾地来到乡村,宣布“免税”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

诗人说他的这首诗是“伤农夫之困”的。“杜陵叟”这个典型所概括的,当然不仅是杜陵一地的“农夫之困”,而是所有农民的共同遭遇。由于诗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当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作为唐王朝的官员,敢于如此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他的勇气。而他塑造的这个“我”的形象,以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反抗精神而闪耀着永不熄灭的艺术火花,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正面写“长吏”只用了两句诗,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作铺垫,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

墨不多而形象凸现,且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农民遭灾,却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现实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这个长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吗?“明知”夏秋两熟,颗粒未收,农民已在死亡线上挣扎,却硬是“急敛暴征求考课”,这不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质的东西吗?

从表面上看,诗人鞭挞了长吏和里胥,却歌颂了皇帝。然而细绎全诗,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长吏的揭露,集中到“求考课”;对于里胥的刻画,着重于“方到门”:显然是有言外之意的。考课者,考核官吏的政绩也。既然长吏们“急敛暴征”是为了追求在考课中名列前茅,得以升官,那么,考课的目的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里胥”有多大的权力,竟敢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方到门”来宣布“免税”的“德音”,难道会没有人支持吗?事情很清楚:“帝心恻隐”是假,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是真,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诗人能怀着“伤农夫之困”的深厚感情,通过笔下的艺术形象予以揭露,是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苏轼在《应诏言四事状》里指出“四方皆有?黄纸放而白纸催?之语”(在唐代,皇帝的诏书分两类:重要的用白麻纸写,叫“白麻”;一般的用黄麻纸写,叫“黄麻”。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此后,范成大在《后催租行》里所

写的“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朱继芳在《农桑》里所写的“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嫁租”,就都是这种双簧戏。而白居

易,则是最早、最有力地揭穿了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

篇二:白居易《杜陵叟》高考诗歌鉴赏

白居易《杜陵叟》鉴赏

古诗鉴赏

0127 0920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 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 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 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 手持尺牒?ハ绱濉?/p>

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这首诗在禾穗青乾,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接着的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里胥才慢腾腾地来到乡村,宣布“免税”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

诗人说他的这首诗是“伤农夫之困”的。“杜陵叟”这个典型所概括的,当然不仅是杜陵一地的“农夫之困”,而是所有农民的共同遭遇。由于诗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当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作为唐王朝的官员,敢于如此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他的勇气。而他塑造的这个“我”的形象,以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反抗精神而闪耀着永不熄灭的艺术火花,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正面写“长吏”只用了两句诗,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作铺垫,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凸现,且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农民遭灾,却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现实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这个长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吗?“明知”夏秋两熟,颗粒未收,农民已在死亡线上挣扎,却硬是“急敛暴征求考课”,这不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质的东西吗?

从表面上看,诗人鞭挞了长吏和里胥,却歌颂了皇帝。然而细绎全诗,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长吏的揭露,集中到“求考课”;对于里胥的刻画,着重于“方到门”:显然是有言外之意的。考课者,考核官吏的政绩也。既然长吏们“急敛暴征”是为了追求在考课中名列前茅,得以升官,那么,考课的目的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里胥”有多大的权力,竟敢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方到门”来宣布“免税”的“德音”,难道会没有人支持吗?事情很清楚:“帝心恻隐”是假,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是真,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诗人能怀着“伤农夫之困”的深厚感情,通过笔下的艺术形象予以揭露,是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苏轼在《应诏言四事状》里指出“四方皆有‘黄纸放而白纸催’之语”(在唐代,皇帝的诏书分两类:重(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杜陵叟赏析)要的用白麻纸写,叫“白麻”;一般的用黄麻纸写,叫“黄麻”。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此后,范成大在《后催租行》里所写的“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朱继芳在《农桑》里所写的“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嫁租”,就都是这种双簧戏。而白居易,则是最早、最有力地揭穿了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

(霍松林)

篇三:阅读欣赏

《阅读和欣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1961年5月正式开办。常听这个节目,奉其为不见面的文学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中国古典文学的赏析,撰稿人是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员是声名赫赫的齐越、夏青、田、潘捷等等。这样的“三名”相融相合的广播节目,能不招人听吗?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时而积,经世而淀,博大深厚。仅从文学方面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浩如烟海,光芒万丈。作为后人怎样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别的姑且不说,从文字上弄懂弄通就是第一关。拿在手里看不懂,不也还是咫尺天涯吗?社会、语言、思维、心智、情感等等,毕竟沧海桑田,变化太大,差异甚远,因而障碍重重。这就需要有桥,跨越千百年时空沟堑,联系古今。《阅读和欣赏》节目做的就是这类工作,而且做得扎扎实实,做得让人信赖。这个节目在“**********”中被当作毒草铲掉了。但是,十年****刚结束,1978年7月就在人们的呼唤声中恢复播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至国家领导人,海外广播电台和学人,纷纷索要文稿和录音。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欢迎《阅读和欣赏》节目,那份痴情,就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

话又说回来,《阅读和欣赏》这样的广播节目其实是很难办的。一头是古典,一头是现代,要沟通谈何容易?一方面,要确保科学性,原意不能走样;再一方面,要给予现代的阐发,让今天的人能听明白。就以文字古译今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学,怎么能够做到“信”、“达”、雅”?《阅读和欣赏》节目的编写者们,至少要做两个“转化”工作。第一个“转化”是解读古人,先要把握先贤大作的意思,同时转化成今天的思维和表达的符号;第二个“转化”是沟通听众,把上一个转化的成果,进而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宜于口头表达的广播语言。这两个“转化”,又要传达原作品的意蕴主旨、风骨神韵,又要贯通古今、雅俗共赏。这真是需要洗沙淘金、千锤百炼的功夫。《阅读和欣赏》节目的几代人,多少冬去春来,就是这样工作着,不贪虚华,不求热闹,辛勤地有时甚至是甘于冷清地工作着。已故大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名为《桥》。诗中说:“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阅读和欣赏》

【目录】

篇四: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杜陵叟、花非花、问刘十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了解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3、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主旨,了解白诗“写意”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把握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2、了解白诗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所蕴含的讽刺意味

3、通过抓重点字词、对比等赏析诗歌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背景,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诗人简介,赏析《轻肥》

一、导入

同学们,唐朝有三大诗人,我们已经学习了其中的两位——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剩下一个是谁呢?(白居易)同为唐朝诗人,李白任性使气,杜甫忧国忧民,以至他们的诗歌风格走了不同的路子。那么白居易又是怎样的呢?

二、诗人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三、赏析《轻肥》

1、齐读,整体感知

《轻肥》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对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艰苦的同情。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艺术手法

(1)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只作描写,不发一字的议论,但比议论更具有震撼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杜陵叟》

1、齐读,整体感知

《杜陵叟》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艺术手法

(1)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

(2)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花非花》和《问刘十九》

一、赏析《花非花》

1、齐读,整体感知

《花非花》诗意朦胧,近乎“无题”诗。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艺术手法

(1)朦胧性,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2)博喻的运用

(3)运用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有节律整饬和错综之美

二、赏析《问刘十九》

1、齐读,整体感知

《问刘十九》

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艺术手法

(1)语浅而情深

(2)蕴含生活气息

(3)层次铺垫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拓展阅读,赏析《卖炭翁》;归纳白居易诗的特点

一、赏析《卖炭翁》

1、投影,齐读,整体感知

《卖炭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艺术手法

(1)对封建统治者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

(2)只作描写,不发一字的议论,但比议论更具有震撼力

(3)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白居易诗(讽喻)的特点

1、因事立题,主题专一明确

2、叙议结合或不发一字议论

3、运用肖像、心理、细节等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4、鲜明的对比的手法

5、朴实直切、浅易通俗的语言风格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